琵琶寺有机生态园总部
佳多病虫害自动测控系统(ATCSP控制中心)
物理防治害虫
植物综合生长技术研究中心
灯诱害虫成为高蛋白饲料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害虫克星
陈洪波 文/图
12月8日,恰逢小雪,笔者来到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境内的琵琶寺万亩有机生态园。过去,这片1.5万亩的土地大多是贫瘠的耕地和荒地,而如今,极目远眺,只见大片的农作物和果树等被薄薄的雪花掩映,景色颇为壮观。
据当地农业局负责人介绍,在这个万亩有机生态园内是绝对不会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的,出产物是严格地道的有机食品。园区内生产的小麦、玉米、棉花、蔬菜、花生、绿豆、桃、杏、柿子等60多种农林产品通过了有机认证,鸡、鸭、鹅、猪等家禽家畜的饲养,也是严格保证在无污染的环境中进行。地方政府支持建设这个园区的目的,还不只是简单地生产有机食品,而是为了打造一个全国大型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化基地。在这个园区里,配备了佳多病虫害自动测控系统(ATC-SP)、测土测肥配方施肥系统(SFMFS)、自动节水灌溉系统(CAIS)、佳多沼气循环应用过程系统(MCAES)、食品安全检测系统(FSDS)和佳多新技术研发体系(NTRDS)六大技术体系,通过运用这六大技术体系,构建了琵琶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那么,面对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的零使用,琵琶寺的有机食品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
六大技术体系保障支撑有机食品生产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由原来的“吃饱”转变到现在的“吃健康”,随着这种观念的改变,有机食品越来越多地走上人们的餐桌。与传统食品相比,有机食品不仅口味更佳、品质更好,而且不含有任何添加的化学物质。生产有机食品对环境、生态和人体健康都有利,但有机食品的生产难点之一在于,如何在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的情况下有效控制病虫害。琵琶寺万亩有机园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笔者看到,在琵琶寺万亩有机生态园中心区域的一块空地上,架设着几台看上去不太起眼的设备。但没想到就是这几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设备构成了园区有机食品生产科技支撑系统的核心——佳多病虫害自动测控系统(ATCSP),通过它们不仅能够准确地预警、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有效控制园区虫害的发生,而且还能全方位监测整个园区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地温、地湿、风向、风速、光照度、降雨量、蒸发量等情况。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该仪器上方中部位置有一根灯管,灯亮时会吸引多种昆虫飞来,撞到灯管旁边的玻璃板上,然后顺着玻璃掉入下方的集虫箱中,经过红外处理后,最后分别落到相应的红色接虫袋子里,每八天作为一个周期,可自动更换,给虫情测报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最后,根据单位时间内接虫袋中的昆虫数量、种类对比分析,来预测虫情发生趋势。
接下来是佳多定量孢子捕捉仪,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仪器上方的小孔吸入气流,从而检测气流中的孢子数量和密度,同时,将捕捉到的孢子经过处理、培养后,分析、判定病害种类,结合佳多农林小气候采集信息数据,提前制定防治预案,采取应对措施。
第三部分是佳多农林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它包含了农业气象预测预报中所有的气象因子。其上部是一座1米高的白色“小木房子”,下部是控制系统,用来监测园区的温度、湿度、光照、风向、风速等;前方地上还配有两个金属圆筒,分别监测降雨量和蒸发量。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可直接和电脑相连,工作人员可直接在中央控制室内实时观察监测数据的变化。
第四部分是佳多农林生态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其可与架设在园区内的其他设备连接,采集各类数据。它上面的高清摄像头可拍摄到1平方厘米的叶面上病虫害发生的画面,最后将采集的各类数据和拍摄画面传送到中央控制室的电脑上。
园区总经理曹川介绍说:“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摄像头,在电脑上我们可以通过它清楚地看到控制半径在250米以内的所有作物叶面上虫害和病害的发生情况。一旦发生病虫害,我们可及时通过遥控塔开启园区内相应的控害设备,瞬间就会为害虫布下天罗地网。”
后来,笔者了解到,以上这些设备只是佳多病虫害自动测控系统(ATCSP)中的监测预警系统,刚才园区总经理曹川提到的遥控塔是病虫害自动测控系统(ATCSP)中的预警遥控系统。它是ATCSP的“心脏”,无线遥控系统可接收监测预警系统的指令,指挥半径4公里到10公里内的防控设备自动开启或停止工作。比如,它可以在某区域害虫发生高峰期发出开启的指示,那么这个区域内的频振灯等设备,就可以直接诱杀这个高峰期时段的害虫,这样就可以做到某区域某害虫发生时开启相应区域设备,诱控指定的害虫,在天敌和中性昆虫出来活动期间关闭,加以保护,同时把数据传送到中央控制室。
据悉,该园区内使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这也是佳多病虫害自动测控系统(ATCSP)中的频振生物诱控系统设备之一。它与普通杀虫灯不同,每台频振式杀虫灯上都装有天线,可随时接收控制塔发出的开、关指令。同时它还可以按需求配置20种不同波长的光波引诱不同种类的昆虫,比如有的光源是用来诱控害虫,而有的光源是用来吸引天敌,并把引诱来的天敌饲养起来,待发生虫害时投放到需要天敌的区域,形成天敌优势种群,从而把害虫数量控制在一定阈值之内。比如棉花、玉米、蔬菜等容易发生棉铃虫危害,而草蛉、瓢虫是棉铃虫的天敌,当发生棉铃虫虫害时,可用特定光源引来草蛉、瓢虫等,将害虫通过生物链进行自然控制。
“不仅如此,琵琶寺生态园区的‘控虫理念’也和从前有所不同。形象地说,过去防治病虫害都是要求把所有的害虫杀死,但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有损自然界生物链的完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植物保护器械七项国标主要起草人、河南省优秀专家赵树英先生说,“园区实施的病虫害自动测控系统(ATCSP),就是在不用化学农药的前提下,使害虫得到很好的控制,还不损害生物链的完整。”
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除了杜绝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外,还需要一系列先进技术予以配合。园区总经理曹川带领笔者逐个参观了他们的另外几件“宝贝”,——测土测肥配方施肥系统(SFMFS)、自动节水灌溉系统(CAIS)、沼气循环应用系统(MCAES)、食品安全检测系统(FSDS)和新技术研发体系(NTRDS)。
测土测肥配方施肥系统(SFMFS)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原始状态检测:即主要检测园区内原始的东西,如水源与土壤,绝对不能含有化学污染物。2.常规检测:主要指一切进入有机生产园区的物质都需要严格进行检测,不能带来污染物,同时还要定期地检测园区的空气、水源与土壤。3.非常规检测:在特殊环境的情况下,如下雨、下雪、酸雨等出现时,要对园区进行非常规的检测,检测土壤的含金属量、PH值等。4.配方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施用相应的有机肥,有机肥要求一定要来自园区内的残留物自己生成,比如玉米秸秆、畜禽粪便等。
自动节水灌溉系统(CAIS)指园区在不同地带设置了不同的节水灌溉方式,有喷灌、滴管和渗灌。为取得洁净水源,园区都是从地下200米以下打井取水,每个机井的控制面积在100亩地以上。
沼气循环应用系统(MCAES)要求园区所有残留物都要进行沼化处理,在此处理过程中,不允许外来物质随便侵入。沼气循环应用过程系统就类似一个“发动机”,它将生产出来的有机物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变废为宝,成了有机肥,又回到生产中去。“园区自己生产种子,肥料用自己发酵的农家肥、沼液、沼渣;家禽家畜的饲料来自于园区内产出的作物,如此一来,整个体系成功循环起来,如果循环不起来,鸡、鹅、猪的粪便、秸秆等就成了污染物。”园区总经理曹川说。
园区还建立了严格的有机食品安全检测系统(FSDS),园区有机农产品进入深加工园区时要进行检测,园区使用的水、设备、器械等要进行检测,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要进行检查,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过程都要检测,严防在任何一个环节产生污染。
曹川还告诉笔者:“目前,由于我国有机食品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有关有机食品生产的科技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套完整的有机食品生产科技系统,涉及74个专业学科,最少需要288名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支撑起来。”
有个小故事可以从侧面反映园区有机食品的高标准。前些天,一名养鸡的技术员问,假如园区里的鸡生病了,能不能用药?专家赵树英的回答是:“用药的话要先看这种药进入鸡的身体后会不会分解,分解有没有副作用;如果不在体内分解,就要考虑排泄出来会不会在空气中分解,会不会积累在土壤里,或对空气造成污染,最终对园区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是这样,就不能用。”说着这段拗口的“标准”,赵树英自己也忍俊不禁,笑了起来。
在技术控制中心,笔者看到了设在园区中各类设备采集的数据,以及高清摄像画面远程监控系统,它正在分析小气候采集系统、虫情测报系统等获得的数据,并对照田间的实际情况,根据预报数据,结合气象因子,综合判断病虫害情况,科学地使用预测预报数据,为园区有机食品生产提供服务。
目前,琵琶寺有机园里建有10座观望台,观望台各个方向都装有高清摄像头,辐射半径是1000米。园区划分了若干个编号区域,客户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通过目标编号的高清摄像头看到所订购的农产品生长情况,可放心地食用有机食品。
在园区内,笔者又看到三个现代化钢架结构大棚,它们都是用来做害虫天敌的相关研究,这也是新技术研发体系(NTRDS)的基地,每个大棚造价50万元,棚里配备了紫外线杀菌灯、补光灯、诱虫板、频振灯、滴灌设备等,棚内温度、湿度采用全自动调控。
第一栋是昆虫天敌培养温室,与普通的培养室不同,这里有数十排带轨道的铁制培养架,在铁架子间还种植了大白菜、萝卜、小麦等,大棚内除了可以控制温度、湿度外,还为昆虫提供了一种尽量贴近天然的生长环境。每排架子都由多层“铁盒子”组成,可以随着轨道自由滑动,方便处理虫卵。每个铁盒子里存放着土壤,专门用于培养各类害虫的天敌。当培养出还不会飞的天敌幼虫时,研究人员就将铁盒子中的天敌分别投放到有需要的田块。2011年3月下旬,在园区的田间投放瓢虫450万头控制桃蚜;4月份投放12万只螳螂,控制园区12万棵二龄果树害虫。该项技术作为园区无害化防控措施之一,实现了“以虫治虫”的目标。
“这些作物果实可不是用来给人吃的,而是虫子的食物。”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现任园区昆虫研究高工张洋说。原来,培养天敌首先要培养一定数量的害虫,这样才能使天敌在生长阶段有“食物”可吃。比如要培养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就首先要饲养蚜虫,而蚜虫是一种植食昆虫,只吃植物,所以就要种植足够的大白菜等供其生长食用。用菜喂蚜虫,蚜虫喂瓢虫,形成了一条生长食物链。张洋还告诉笔者说:“这里目前培养的天敌专供琵琶寺有机园里的大田作物、果树、蔬菜等发生虫害时使用。”琵琶寺有机生态园的这种发展理念吸引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紧邻着天敌培养温室的,是两栋天敌田间放养试验温室,里面种满了西红柿。张洋告诉笔者,这里是专门用来作天敌田间放养试验的,比如发生某种规模的虫害时,投放多少天敌可以控制,投放天敌幼虫还是成虫的效果更好等。棚内入口处都设置了一间“缓冲间”,与温室内外的环境相对隔离,以使温室内保持一个相对独立的状态。
“四次分配”模式富民促进园区稳定发展
琵琶寺有机园区在进行有机食品生产实践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56岁的园区生产主任袁新华原是园区所在地的宜沟镇赵窑村村民,他2009年将自家31亩土地流转给了佳多公司。
流转前,由于土地比较贫瘠,老袁一家每年种植的小麦玉米产量很低。老袁给笔者算了一笔账,过去玉米亩产不足700斤,小麦亩产不足500斤,除去化肥、农药等支出,玉米每亩纯收入约为200元,小麦每亩约为120元,家庭年纯收入仅有9000多元,生活比较困难。
“把地租给有机园区后,收入可以说突飞猛进。首先,每亩地租金为700元,一年租金就能拿到2.17万元;其次,我开始到园区上班,每月工资为1600元,我老婆张保花也来园区喂鸡,每月工资为1200元;第三,帮园区养鸡还可能会获得绩效收入,当你养的鸡成活率超过80%,多出来的活鸡每只奖励10元绩效。如今,我家的年人均收入都超过2万元了!”袁新华憨憨地笑着说,“粗略估计,我老婆今年的养鸡绩效奖金有2000多元。”
与过去自己种田相比,袁新华认为在园区里种植农产品最大的不同是,不需要操心化肥、农药等问题,因为这里不允许用化肥、农药。
老袁的“增收路”是园区内9个行政村村民共同的“增收路”。为了让当地这9个过去最贫穷的村庄富裕起来,在专家指导下,园区成立了汤阴县佳羑林果专业合作社、汤阴县生恢蔬菜专业合作社、汤阴县原野沼气专业合作社、汤阴县羑佳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汤阴县佳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村民进行专业分工管理,加入合作社的好多村民都开上了小汽车。
园区所属地宜沟镇党委书记马红宾告诉笔者:“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了农民增收的‘四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第二次分配’是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使其获得工资报酬;‘第三次分配’是通过发挥农民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获取绩效工资;‘第四次分配’是农民将自己的技术、资产、土地等入股园区进行分红,实现剩余价值的再次分配。”
因此,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农业”、“农民”与“农村”三大问题被捆绑起来,同步解决、联运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就业等问题。农民自身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普通农民转变为懂技术的“农业技术工人”,从传统农民转变为园区的股东“老板”,这种机制的建立为园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定、良好的基础。
琵琶寺有机园区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建设者并没有止步于园区本身,他们还致力于传播有机农林的理念,制订和完善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等。他们正在建设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培训学校,该校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包括一座教学楼、一座研发楼、两座宿舍楼、两座博物馆楼等,可容纳1000多人同时住宿学习,预计不久就可以正式招生。
笔者还注意到,琵琶寺生态园区并没有快马加鞭地进行有机园的扩大建设。“我们对园区有详细的十年规划,之所以没有建设太快,是因为需要先将农民培训好,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什么是有机食品、怎样生产有机食品之后再逐步扩大规模。从明年起,园区将分批建设480个温室蔬菜大棚和40个食用菌大棚;还将在8000亩核桃区内,每25亩地建一个农家院,顺便发展有机休闲农业。”琵琶寺生态园区总经理曹川说。
位于汤阴县城的琵琶寺有机食品总店里,整齐地陈列着琵琶寺有机园区生产的“琵琶寺”牌有机食品:面粉、麦仁、花生、红薯、黄豆、绿豆、土鸡等等,琳琅满目。店面以绿色为主色调,清新自然,“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转基因”的标语格外醒目,琵琶寺有机食品连锁总店负责人闻贵告诉笔者,“这将是我们一直坚守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