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君祥 通讯员 张文东
隆冬时节,记者在江苏徐州市贾汪区塔山镇顺着252省道,拐弯至贾耿路,放眼望去,公路两侧右边是翠绿的麦田,左边是银白色的蔬菜大棚。
“塔山镇是个传统农业镇,为建设高效农业大镇和现代农业强镇,该镇于去年初确立了用5年时间打造万亩蔬菜、万亩优质水稻和万亩种养基地的发展思路。”镇党委书记耿冲说,目前优质水稻基地已建成5000亩,蔬菜基地已建成4000多亩,种养基地建成1000亩。今年,仅3个万亩基地建设这一项全镇农民就人均增收300多元。
稻米香飘运河畔
单兆明是沟上村的水稻种植大户。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成堆的“米山”面前,和雇工一起进行包装袋米的最后一个程序“封袋”。
“今年我种的水稻,由于品种好,管理到位,亩产达到1200斤。”单兆明说,前几年,由于籼稻的价格低,加上种植技术跟不上,导致水稻产量偏低,稻农种植积极性不高。去年,在镇政府的引导下,全村把目标转向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质粳稻,籼稻改种粳稻面积达2000亩。
单兆明说:“跟着基地干,腰包鼓得快。”去年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50亩稻田。随后,各级农技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对水稻种植户推行“零距离”服务,加上无污染的运河水灌溉,水稻亩产量超籼稻400斤。秋收后,他把优质稻米做成小包装,每斤2.5元,是籼稻的两倍多。
镇长彭兆举告诉记者,镇里对稻农实行统一育苗、统一机插秧、统一技术服务,对种植环节给予全方位、一条龙、全生育期跟踪服务。今年,塔山村的2000亩优质稻米园区不仅没使用化肥、农药,还在田里用上了“矿物质除残素”,使水稻达到了有机大米的标准。
蔬菜大棚变“银行”
在张场村设施蔬菜示范园区,记者见到了大棚的主人姚君领,他正在大棚里和工人一起“移苗”。“今年大棚杭椒效益不错,卖上了好价钱,230多个大棚纯收入达80余万元。”姚君领说。
“我能有今天的效益,多亏了镇长彭兆举,他为打造万亩蔬菜基地,去年3月‘三下杭州’,请我们在杭州郊区种植蔬菜大棚的塔山人返乡创业。”姚君领说,镇里承诺为确保我们的利益不受损,蔬菜大棚的基础设施由镇里承担,每亩大棚还可享受3000元的补贴。返乡后,桥、涵、路、水、电全由镇里配套,不仅补贴及时到位,而且在资金周转困难时,镇机关干部每人为他们承担20万元贷款担保。
姚君领这些返乡创业的“菜把式”以创新的种植技术理念和管理方法,当年就获得了丰厚的效益。今年,姚君领不仅配备了两辆可载8吨重的蔬菜运输车,而且还注册了自己的蔬菜公司,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带动40余户村民搞起了蔬菜大棚。去年,他的杭椒园区被认定为“江苏省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所产的杭椒注册了“塔蔬”牌商标。今年,一个蔬菜大棚让菜农收入8000多元,尝到甜头的村民说,蔬菜大棚成了“绿色银行”。目前,塔山镇已建成双膜钢架大棚和日光、智能温室大棚园区4000多亩,以种植杭椒为主,番茄、黄瓜为辅。
立体种养奔小康
临近塔山村有个千亩立体高效农业园区,是塔山镇建设的万亩种养基地示范点。在一片热火朝天的挖藕人群中,记者见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德银。
据他介绍,原来塔山村农民只知道用种粮这单一模式经营土地,收入很低。去年,镇里把该村作为万亩种养基地示范点,开始在塔山村开展“海陆空”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目前已建起一个1000亩地的立体种养示范园区。记者看到,千亩示范园里,有葡萄—水稻—泥鳅示范方,有葡萄—花生—螃蟹示范方,还有葡萄—莲藕—鲳鱼示范方等,形成集空中葡萄,地面有机水稻,地下莲藕,水中鱼虾、螃蟹、泥鳅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绿色高效立体种养园区。
王德银说,塔山村在搞立体种养过程中,最初尝试的是浅水藕种植和龙虾立体养殖。通过实践,最终优选出“鄂莲5号”浅水藕和克氏原螯虾两个适于当地水土气候的种养品种。据测算,今年该村立体种养农户亩均可收入8000多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28/17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