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凤云 通讯员 李云辉 黄建东 叶远义
这是一片风景迤逦的圣地,“白鹭之岛”的魅力海滨;这是一方经济腾飞的热土,30多年特区发展,已成为海西建设“领头羊”;这更是一座军民相依的城市,连续6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这就是厦门。
近年来,厦门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齐头并进,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提升,趟出一条新时期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
“‘融’字的关键,是思想理念的融合”
初冬时节,站在厦门港国际旅游码头,放眼望去,宽阔的航道,普通油轮熙来攘往,即使大型军用航渡装载轮船,也出入自由。小小的旅游码头,为何如此“浪费”?
“其实这并非浪费,这是厦门人民对自身命运的考量!”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由衷地说,“离开了国防的支撑与保障,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和平建设,更不可能有350多万厦门人民的幸福生活。”
于伟国告诉记者,“作为国家海峡西岸发展战略龙头之一,厦门的发展,必然是军民融合式的发展,而‘融’字的关键,就是思想理念的融合。”
这些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充分考虑军队和国防建设需要,把重大军事建设项目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部队建设遇到的难题纳入政府督办事项;把拥军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
而每天翻开当地的报纸,打开电视或者广播,都能感受到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无处不在。近年来,厦门市设立省级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12个,开展经常性教育培训活动,每年培训20多万人次。
为了让城市建设和战场建设快速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厦门市还特别建立了军地“三级会商协调机制”:军地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军地分管领导处理阶段要事协调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军地职能部门处理日常事务沟通会议制度,遇事随时召开。
目前,3大方面10多项的双拥新机制已涵盖了厦门人防、卫生、水电等方面,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必须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子弟兵”
厦门角屿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守岛官兵的“挠头事”牵动着厦门市领导的心。2010年3月,于伟国上岛考察,看到官兵行走的是崎岖山路,值班哨所漏雨,官兵供水都困难时,被深深触动。
几个月后,厦门市委、市政府为角屿岛官兵添置了两样交通工具:2台巡逻运输车和1艘快艇,并拨款210万元用于铺设海底自来水管线和重建两个值班哨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岛官兵欢呼雀跃。
“驻厦部队官兵和厦门的市民一样都是经济特区的建设者,必须让特区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子弟兵。”厦门市委“一班人”都有这样的共识。每年厦门拨款2000万元为驻厦官兵发放特区生活补助,从市财政拨出专款补助未就业随军家属,先后出台《厦门市拥军优属办法》、《城镇退役士兵安置规定》等38项政策规定,在全国率先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标准随经济发展自然增长标准,现在全市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居福建省之首,高于全国标准的1/3。在厦门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厦门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出台文件,把为部队解决3个方面12件实事列入惠民利民的重点项目,细化分解,抓紧抓实。
发展不忘拥军,发展更重拥军!这是厦门市委、市政府历届党委班子一贯的双拥理念。这几年,一批批拥军支前举措更是围绕国防建设主题主线筹划展开:建立科技拥军支前“专家库”,吸纳数百名高层次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为部队提供科技服务5000多人次;建立海洋、航海、蔬菜、医疗、教育、机械、交通等8个科技拥军基地,各级科技部门依托基地成立了上百个科技拥军服务小组,常年活跃在拥军支前第一线。农业科技部门为部队培训各类后勤技术骨干100多期,受训人员达2多万人次,为部队农副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17/176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