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那些用书香点染乡村的人们


    刘尚贤说:“小时候家贫没有书读,只能外出务工。现在自己条件好了,就为村民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知识改变命运。”

    “现在,村中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在闲暇时间到文化室看书,以前赌博的村民也爱上了书桌!”村干部朱桂其说,文化室使村民闲有所乐,学有所教,玩有所去。书屋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抵制了落后的、陈旧的思想文化侵蚀,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善和新风尚的树立。

     甘肃 孙生铎

    建书屋实现了一生夙愿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乡李庄村老党员、退休教师孙生铎,一直有一个夙愿,就是想在村里办一个老年书屋。2005年,他的夙愿变为现实。李庄村村委会为他提供了5间平房,后官寨乡政府送给了他一些桌椅。他把自己珍藏了半辈子、价值4000多元的图书全部拿到了书屋里。

    书屋里所有的图书都能免费阅读,还专为老年人准备了老花镜。村民可以把书屋的书拿回家去看,只需象征性地交一些押金,目的是为了保护好图书,书归还后就退钱。

    李庄小学在书屋隔壁,书屋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利用中午、下午及周末的休息时间,如饥似渴地来这里读书学习。离家远的学生中午回不去,就在这里边看书边吃饭。

    孙生铎还经常利用书屋举办一些活动。春节时他举办了春联大赛,还组织了一次优秀读者评选活动。自己花了200多元钱购买了奖品和证书,在常借书的80多人中评出了前6名,分别颁发了奖金和荣誉证书。

    重庆 胡家兄弟

    两位老人的“书香大院”

    在重庆市江北区五宝镇马井村有两个兄弟,2002年11月11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日子他们创办的书屋正式开张。他们想借此向十六大献上一份礼物。

    兄弟俩中哥哥胡天祥已经70岁,是一位退休老师;弟弟胡天贵62岁,是退休干部。创建初期,书屋各项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桌子,他们就用一块大门板拼成了桌子;板凳不够,胡天祥老人就把城里一家火锅店不要的12把椅子以10元一把的价钱买过来……兄弟俩一直沉浸在收寻书籍的喜悦,无论阴晴,都能看见兄弟俩守候书屋的身影。

    简陋的房屋,木制的书架,装载着报纸、杂志和近3000册图书。虽然这和城市里的图书馆是不能相比的,但在偏远的农村,这样一个由个人开办的图书室确实能给人带来一些惊喜。

    兄弟俩自掏腰包办起书屋,但是他们俩并不富裕,尤其是胡天贵老人,还是一位“531扶贫工程”的扶助对象。他既当爹又当妈地领养了一个已经抚育十来年的女娃。困难时,是“531”工程为他送油送钱,家里上学的女娃,学费都是国家来出。

    因为有书屋,巴掌大的地方慢慢被很多人知道了。一位老师将重庆市地图挂在了书屋的墙上;村委会为书屋拿来了每一天的《重庆日报》;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时不忘捎来一摞《党员文摘》和《半月谈》;区委组织部长听说书屋的情况后,专门看望了两位老人。2010年,重庆读书月活动办公室、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命名兄弟书屋为“书香大院”。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积累 传播 办公室 新农村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