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那些用书香点染乡村的人们


    虽然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只有1000多块钱,但是汪新民老人每年都要拿出几千元来买书、订报,还到处去“讨书”、“求书”。如今,汪新民老人的农家书屋已有藏书过万册,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农业技术、中小学教育等多个方面,深受乡亲们的喜爱。

    汪新民老人说:“我们这里有句俗话叫‘富不丢猪,穷不丢书’。这些书报不仅能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我相信它们还可以为村民脱贫致富助一臂之力。所以,我会将这个图书室坚持办下去,而且,还要继续扩大藏书规模。”

     海南 孙衍吾

    坚守31年的农村图书室

    一个普通村民31年前办起的农村图书室,每天开放,免费借阅,一直坚守到了今天。图书室的藏书从不足100册发展到75000多册,现有新旧报刊合订本340多种。这个叫“知海书屋”的图书室,坐落在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山椒社区多校村,创办人就是该村村民孙衍吾。

    为了增加藏书,孙衍吾到处“淘书”。跑废品收购站,厚着脸皮到一些单位去“讨乞”过期的报刊……书屋的图书渐渐多了起来,他那8平方米的卧室也快被书籍塞满。1986年,他盖起一间115平方米的平顶房,并把书籍搬了进去,自己一家3口却仍居住在8平方米的小屋里。

    这些年来,孙衍吾以知海书屋为阵地,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公益活动。他花4000多元在书屋墙外做了个不怕风吹雨打的宣传栏,共刊出农业科普墙报800多期,抄写张贴法律条文、案例等普法资料940多篇,为科普和普法做了大量工作。

    31年来,他为知海书屋花了40多万元。有人说他傻,他说:“我傻,但是我快乐。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奉献。我的快乐就在这奉献之中。这条人生道路,我选对了,我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20年来,孙衍吾和他的知海书屋获得了多项荣誉。1998年,他荣获“万村书库”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比赛组织奖。2007年,他作为代表参加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0年,知海书屋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安徽 金兴安

    书屋报答父老乡亲养育恩

    安徽出版集团的高级编辑、作家金兴安说:“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我要用我的微薄之力,报答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他报答家乡父老方式就是将他的全部藏书、稿费和奖金捐出,2005年,在家乡创办“作家书屋”,并说服儿子用准备结婚的2.2万元建了一个农民阅览室,为乡亲们建起一个精神文化生活的乐园。

    金兴安的举动感动了很多人。北京、上海、山东、福建、新疆等地许多知名作家、艺术家纷纷把他们的作品和藏书寄来。在书屋200平方米的藏书馆和农民阅览室里,如今已有农业、教育、文学、历史等各类图书4万多册,农业科技光盘200多张。有了书屋,近水楼台的蒋集乡中小学校学生课外阅读得到了满足,教师们查阅资料方便了,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书屋开办近6年来,已有3万多人次借阅图书、报刊和观看农业科技光盘。书屋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向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村民看风水、算命、打架闹事的人明显少了,进书屋看报刊、看光盘的人明显多了。许多农民从养殖业、种植业的图书和光盘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实惠。

    广东 刘尚贤

    架上有书真富贵

    在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横荷街道打古居委牛陂头村,村民刘尚贤自掏腰包办起了一个家庭式农家书屋。在这里,村民们不但可以阅读到各种书籍,还有免费茶水和午餐提供。“架上有书真富贵,胸中无事即神仙。”书屋门口一副陶瓷对联道出了主人的心声。

    “全部书籍免费给村民看,不收一分钱!不喜欢在书屋看还可以带回家去看。”书屋主人刘尚贤说。书屋是去年中秋节的时候建好的,刘尚贤把自己珍藏了10多年的书籍都搬到书屋中与村民共享,而且还花了10多万元购买了一批新书籍,现在书屋的藏书已达5000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积累 传播 办公室 新农村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