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那些用书香点染乡村的人们

网友投稿  2011-12-15  互联网

     编者按:

    近几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农村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农家书屋,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农家书屋工程的示范带动下,一大批热心农村文化建设的人士也积极行动起来,纷纷自建各类爱心书屋。一些很早就自建农家书屋的人受到鼓舞,不断扩大书屋规模,并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让农民读书用书,让图书在“三农”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热心人士的事迹感动了社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楷模和榜样,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众人拾柴火焰高。国家用政策引导,以工程示范,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为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办公室呼吁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界人士,对农家书屋以及各种形式的农村书屋都要共同关心,给予支持和扶持。本报今天特将一批在农村推广普及图书、热心农家书屋建设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摘编刊出,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来。

    宁夏 陆梦蝶

    让书屋开启更多人的心智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胜利乡距腾格里沙漠1000米的陆坊村,二级肢残的陆梦蝶,2003年在村里办起“田野书舍”。之后,“田野书舍”被纳入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提供了大批适宜农民阅读的书籍,书屋也由此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在相关方面的帮助下,陆梦蝶以书屋平台设立信息公示栏,将报刊杂志上与农村农业相关的好政策、好新闻、好信息张贴其中,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为满足文化基础薄弱或没有时间读书看报和上网查询信息农民的需求,她配置了音响设备和喇叭,将网络上的相关信息,通过喇叭播放出去,让农民在田间地头就能听到信息。越来越多的农民闲时有了好去处,他们在书屋或读书、或上网、或交流心得体会,书屋真正为他们提供了一块知识的“田野”。

    在从15岁开始与疾病抗争的20多年里,38岁的陆梦蝶通过读书一次次克服疾病困扰,掌握了写作、设计和剪纸艺术等多种技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殊荣。读书使她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获得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因为有了书屋,小村的面貌也在一天天改变。她希望书屋能开启更多人的心智,能让更多的农民梦想成真!

    江西 胡金友

    相信书屋的文化魅力

    江西省乐平市洪岩镇小坑村农民胡金友,2006年拿出2万元个人积蓄,在小坑村租用临街大院二层小楼,办起了新家庭书屋,坚持每天晚间开放,前往书屋借阅图书的人络绎不绝。除了借阅书刊、举办展览,书屋还不定期开办“百家讲坛”,请省农大的专家来开办科技致富讲座。目前,胡金友的书屋藏书达到5000多册,并有200多幅农民书画和农妇手工刺绣工艺品的展示。

    书屋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很多人从此远离牌桌酒桌,加入到读书致富队伍中来,使胡金友实现了建书屋的初衷。他始终相信书屋的文化魅力。

    几年来,新家庭书屋坚持用先进文化引导教育群众,陶冶了村民的情操,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使村里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搞封建迷信求神问卦的少了,热衷农技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读书看报的人多了;计划外生育的少了,集中精力忙增收的多了。小坑村被评为乐平市生育文明示范村,胡金友的书屋也被乐平市评为先进人口文化大院。

    陕西 李传文

    为了让农民看上书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五一村有个“传文书屋”,是该村李传文自己筹办的。村里的农民都说,“传文书屋”为他们在闲暇之时的读书提供了方便。

    现年64岁的李传文,2006年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回家。当他看到村里的农民朋友想看书却无书可看的情况后,便决定为农民朋友办一个书屋。他将自家的5间老房子进行了改建,于2007年建起了书屋,并将自己在几十年教学生涯中积累的几千册书籍、字画摆进去,供村民免费阅读。

    目前,已经耗资10余万元改建的书屋里,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收藏陈列室;有各类图书、字画、民俗物具2000余册,李传文还依托书屋组建了五一村农民科技书屋协会、老年人协会和农民歌舞电影队,并购置了服装道具、扩音设备、乐器等,定期组织村里的农民朋友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现在,到书屋免费看书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是五一村的村民,还有附近村子的村民。李传文说:“乡亲们越是喜欢到我的书屋里来看书,我的心里越是高兴,说明我的书屋办对了,我的书屋真正起到为农民朋友学知识提供服务的作用。”

    湖南 李芳

    农家女的乡村图书馆

    2008年,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星城镇马桥河村村民李芳,倾其所有在家乡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正式注册的民办图书馆——“师友图书馆”,从此持续不断地投入,坚持向农村贫困孩子和留守儿童免费开放。

    2009年第14个“世界读书日”这天晚上,李芳在电视里看到温家宝总理视察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新闻。温总理在电视里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这一番话讲到了李芳的心坎里,她生出给温总理写一封信,邀请总理捐书的念头。不到一个月,李芳就收到了温总理亲笔签名的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书越来越多,李芳说服公公将家里新盖的四层楼房子一楼120多平方米,本可以收获4万元年租金的通间改做图书馆。虽然贴上了乔迁公告,但李芳再去原来坐落在东马小学附近的图书馆办事时,总会遇到学生问她何时把图书馆搬回来。看到孩子们渴求的目光,李芳以每月600元租金继续租赁了原来的门面,将其改成师友图书馆的分馆。从此,李芳改变了作息时间。每天下午3点前在自家一楼的图书馆,之后就坐几十分钟公交车去分馆,等着学生放学。两头奔走,每天如此。如今,这个扎根农村、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图书馆已有藏书5万余册,接待各类读者近2万人次。

    河北 李美丽

    美丽书屋美乡村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东甘庄村小学支教的“三支一扶”志愿者李美丽,长期农村生活,使她深知农民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将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2008年,21岁的她说服父母腾出家里的3间南房,创办了“美丽书屋”,并兼任管理员。

    从张家口教育学院毕业后,她加入了支教志愿者的行列。作为一名支教教师,她首先选择学生为读书对象,并以孩子带家长的方式引导农民走进书屋,帮助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为了让农民可以一边干活一边收听所需信息,2009年,李美丽开办了“美丽时间”广播站,将一条条优农惠农政策、重要新闻,传递给村民。“美丽时间”每次播音时间为早晨7点至7点40分,因为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深受村民的喜爱。

    李美丽孜孜不倦向农村传播文化知识的行为感动了各界人士,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向书屋捐书2136册,宣化区书法家协会捐书1186册,使书屋现有图书达到8000余册。她的事迹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先后获得河北省第二届农村文化之星、河北文明红人、张家口市道德模范、张家口市青年之星等荣誉称号。

    山东 付炳刚

    村民的“图书参谋”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北城办事处河东社区付庄村农民付炳刚,20多年来,凭着对家乡的深情厚爱,无私地将9万多册图书免费提供给乡亲们阅读,被乡亲父老亲切地称为:农民致富路上的“图书参谋”。几年前,付炳刚收藏的图书就达到几万册,但来阅读的人并不多。后来发现乡亲们多数乐意看种植和养殖方面的书,于是,他毅然将部分收藏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社科类图书卖掉,购进乡亲们喜读乐看的庭院经济、畜禽养殖、农业种植类的图书,来他家读书的人日渐多了起来。

    付炳刚在开办书屋的同时,还经常为书屋的读者出谋划策。为帮助老读者杜宝山增加收入,他趁杜宝山来书屋借书的机会建议他利用院落内空地种一些蔬菜。杜宝山采纳了建议,年增加收入近万元。

    他还通过书屋的藏书化解邻里纠纷。村上有两家人因宅基地闹纠纷,他拿着《中国忍学》送到其中一家,劝他们千万不可感情冲动,万事要以忍为先。经过付炳刚入情入理的劝说,两家人最终尽释前嫌,和好如初。

    湖南 伍松英

    八旬老太办“老党员书屋”

    2009年,“老党员书屋”在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九公桥镇开门迎客。书屋创办人是有48年党龄的农村老太伍松英。前几年,伍松英看到当地村民文化生活匮乏,就萌发了自办书屋让村民们免费看书的念头。书屋建成后,面积约100平方米,有各类书籍近5000册。

    为维持书屋运行和丰富书屋书籍,伍松英老人经常去捡破烂。有时候用捡破烂换来的钱买些新书,有时候就用破烂换一些旧书。

    九公桥镇镇长莫海天说,去年,当他首次听说快80岁的老人家还自费办农家书屋时,确实有点意外,之后便是钦佩与尊敬。他说:“现在,由政府出资,我们已在10个村建立了农家书屋。但由农民自费办农家书屋,至少在邵阳我还没有听说过,新农村建设就需要这样的新风尚。”据了解,该镇已准备给书屋增添2000册新书。

    伍松英开办书屋想法很简单,她就是不想让后代还像她一样,睁眼不识字。她想尽自己一点努力使大家多学点文化,让大家生活得更美好一点。

     山西 侯乃田

    老农办起文化大院

    在太行山腹地山西省左权县芹泉镇中寨村,身患残疾的农民侯乃田,40年如一日坚持天天记事,所记大情小事展现了山区农村的变迁。他还将自己40年中积攒的文化藏品经过整理,办起了一个农民文化大院,免费为当地群众服务。

    2007年,他将儿子位于村中公路旁闲着的一处新建院落作为场地,把3间正房开辟成了图书阅览室,摆放着包括历史、科技、军事、文学、地理、美术、音乐等7大类上百个科目书籍1.2万余册,都是他40余年来自己收藏、热心人捐赠和国家资助的。阅览室里还展示有他收藏的上世纪50年代的公债凭证、60年代的农村工分票、800张历史图片、130种计1300多张全国各省粮票和布票等票证,以及他40余年百余万字的生活记事和31年的家庭日常生活随笔录,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左权县委书记孙光堂为侯乃田的记事毅力所感动,写下“四十年天天记事,此毅力人人敬佩”的题词。曾担任当地镇党委书记的崔俊文用“用心收藏,用笔记录,用语传播,这是一种财富,一种精神”评价侯乃田。

    河南 付海水

    俺办“爱心书屋”没想赚钱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平店乡平店村付海水,今年30岁,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供职于平店乡第二中学,业余时间的爱好是创作戏剧小品和电视剧本。

    随着作品不断问世,近年来,他“寒酸”的生活开始逐步改善。2009年,他利用自己的人脉优势到一些文化馆和书店游说“乞讨”,免费获得了一批又一批下架更新或“退役”的图书。他说服家人拿出自己几个月的工资,租房屋、购图书、进设备,不足30平方米的“爱心书屋”终于开门迎客。

    因付海水平时需要给学生上课,书屋一般都是双休日全天开放,逢年过节忙不过来时,他会请妻子在书屋帮忙。通过几年的积累,书屋已拥有古典文学、科普、计生、法制等各类图书3000多种2万多册,这些图书有大有小、有新有旧,读者可以免费查看、借阅,必要时也可以廉价买走。问起书屋的收入情况,付海水付之一笑:“俺干的就是赔钱买卖,压根儿就没想着挣钱发财。俺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大众财富……”

    湖北 汪新民

    “富不丢猪,穷不丢书”

    在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洗马镇羊角桥村71岁退休教师汪新民老人家低矮破旧的砖瓦房里,到处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图书,村民们在这里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汪新民从教师岗位退休回到村里后,就一直没有闲着,办剪报,收藏书籍,积累了大量资料。看到村民的文化生活贫乏,缺乏实用的农业科技资料后,他便决定将收藏的“宝贝”全部拿出来,并在家里办起了免费图书室。

    虽然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只有1000多块钱,但是汪新民老人每年都要拿出几千元来买书、订报,还到处去“讨书”、“求书”。如今,汪新民老人的农家书屋已有藏书过万册,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农业技术、中小学教育等多个方面,深受乡亲们的喜爱。

    汪新民老人说:“我们这里有句俗话叫‘富不丢猪,穷不丢书’。这些书报不仅能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我相信它们还可以为村民脱贫致富助一臂之力。所以,我会将这个图书室坚持办下去,而且,还要继续扩大藏书规模。”

     海南 孙衍吾

    坚守31年的农村图书室

    一个普通村民31年前办起的农村图书室,每天开放,免费借阅,一直坚守到了今天。图书室的藏书从不足100册发展到75000多册,现有新旧报刊合订本340多种。这个叫“知海书屋”的图书室,坐落在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山椒社区多校村,创办人就是该村村民孙衍吾。

    为了增加藏书,孙衍吾到处“淘书”。跑废品收购站,厚着脸皮到一些单位去“讨乞”过期的报刊……书屋的图书渐渐多了起来,他那8平方米的卧室也快被书籍塞满。1986年,他盖起一间115平方米的平顶房,并把书籍搬了进去,自己一家3口却仍居住在8平方米的小屋里。

    这些年来,孙衍吾以知海书屋为阵地,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公益活动。他花4000多元在书屋墙外做了个不怕风吹雨打的宣传栏,共刊出农业科普墙报800多期,抄写张贴法律条文、案例等普法资料940多篇,为科普和普法做了大量工作。

    31年来,他为知海书屋花了40多万元。有人说他傻,他说:“我傻,但是我快乐。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奉献。我的快乐就在这奉献之中。这条人生道路,我选对了,我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20年来,孙衍吾和他的知海书屋获得了多项荣誉。1998年,他荣获“万村书库”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比赛组织奖。2007年,他作为代表参加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0年,知海书屋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安徽 金兴安

    书屋报答父老乡亲养育恩

    安徽出版集团的高级编辑、作家金兴安说:“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我要用我的微薄之力,报答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他报答家乡父老方式就是将他的全部藏书、稿费和奖金捐出,2005年,在家乡创办“作家书屋”,并说服儿子用准备结婚的2.2万元建了一个农民阅览室,为乡亲们建起一个精神文化生活的乐园。

    金兴安的举动感动了很多人。北京、上海、山东、福建、新疆等地许多知名作家、艺术家纷纷把他们的作品和藏书寄来。在书屋200平方米的藏书馆和农民阅览室里,如今已有农业、教育、文学、历史等各类图书4万多册,农业科技光盘200多张。有了书屋,近水楼台的蒋集乡中小学校学生课外阅读得到了满足,教师们查阅资料方便了,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书屋开办近6年来,已有3万多人次借阅图书、报刊和观看农业科技光盘。书屋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向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村民看风水、算命、打架闹事的人明显少了,进书屋看报刊、看光盘的人明显多了。许多农民从养殖业、种植业的图书和光盘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实惠。

    广东 刘尚贤

    架上有书真富贵

    在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横荷街道打古居委牛陂头村,村民刘尚贤自掏腰包办起了一个家庭式农家书屋。在这里,村民们不但可以阅读到各种书籍,还有免费茶水和午餐提供。“架上有书真富贵,胸中无事即神仙。”书屋门口一副陶瓷对联道出了主人的心声。

    “全部书籍免费给村民看,不收一分钱!不喜欢在书屋看还可以带回家去看。”书屋主人刘尚贤说。书屋是去年中秋节的时候建好的,刘尚贤把自己珍藏了10多年的书籍都搬到书屋中与村民共享,而且还花了10多万元购买了一批新书籍,现在书屋的藏书已达5000册。

    刘尚贤说:“小时候家贫没有书读,只能外出务工。现在自己条件好了,就为村民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知识改变命运。”

    “现在,村中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在闲暇时间到文化室看书,以前赌博的村民也爱上了书桌!”村干部朱桂其说,文化室使村民闲有所乐,学有所教,玩有所去。书屋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抵制了落后的、陈旧的思想文化侵蚀,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善和新风尚的树立。

     甘肃 孙生铎

    建书屋实现了一生夙愿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乡李庄村老党员、退休教师孙生铎,一直有一个夙愿,就是想在村里办一个老年书屋。2005年,他的夙愿变为现实。李庄村村委会为他提供了5间平房,后官寨乡政府送给了他一些桌椅。他把自己珍藏了半辈子、价值4000多元的图书全部拿到了书屋里。

    书屋里所有的图书都能免费阅读,还专为老年人准备了老花镜。村民可以把书屋的书拿回家去看,只需象征性地交一些押金,目的是为了保护好图书,书归还后就退钱。

    李庄小学在书屋隔壁,书屋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利用中午、下午及周末的休息时间,如饥似渴地来这里读书学习。离家远的学生中午回不去,就在这里边看书边吃饭。

    孙生铎还经常利用书屋举办一些活动。春节时他举办了春联大赛,还组织了一次优秀读者评选活动。自己花了200多元钱购买了奖品和证书,在常借书的80多人中评出了前6名,分别颁发了奖金和荣誉证书。

    重庆 胡家兄弟

    两位老人的“书香大院”

    在重庆市江北区五宝镇马井村有两个兄弟,2002年11月11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日子他们创办的书屋正式开张。他们想借此向十六大献上一份礼物。

    兄弟俩中哥哥胡天祥已经70岁,是一位退休老师;弟弟胡天贵62岁,是退休干部。创建初期,书屋各项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桌子,他们就用一块大门板拼成了桌子;板凳不够,胡天祥老人就把城里一家火锅店不要的12把椅子以10元一把的价钱买过来……兄弟俩一直沉浸在收寻书籍的喜悦,无论阴晴,都能看见兄弟俩守候书屋的身影。

    简陋的房屋,木制的书架,装载着报纸、杂志和近3000册图书。虽然这和城市里的图书馆是不能相比的,但在偏远的农村,这样一个由个人开办的图书室确实能给人带来一些惊喜。

    兄弟俩自掏腰包办起书屋,但是他们俩并不富裕,尤其是胡天贵老人,还是一位“531扶贫工程”的扶助对象。他既当爹又当妈地领养了一个已经抚育十来年的女娃。困难时,是“531”工程为他送油送钱,家里上学的女娃,学费都是国家来出。

    因为有书屋,巴掌大的地方慢慢被很多人知道了。一位老师将重庆市地图挂在了书屋的墙上;村委会为书屋拿来了每一天的《重庆日报》;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时不忘捎来一摞《党员文摘》和《半月谈》;区委组织部长听说书屋的情况后,专门看望了两位老人。2010年,重庆读书月活动办公室、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命名兄弟书屋为“书香大院”。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15/176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