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强农富民大战略燕赵大地写华章


    今年年初,河北冬小麦遭遇旱情,然而藁城市岗上镇杜村的每亩小麦却平均增产100多斤。村支书高素娥告诉记者,除了水好,就是种好,推广的小麦新品种既抗旱,产量又高,价格也比普通小麦高一角钱。藁城农业开发将良种与良法深度融合,选择藁城市农研所培育的藁优9409、9618、9415、2018等优质专用麦品系,推广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充分挖掘耕地的生产潜力。

    2011年开始,河北改变过去科技推广费用随项目到县分散使用的方式,集中90%以上的资金在全省广泛征集项目,跨区域推广,公开竞争,使科技成果大规模转化为生产力。以河北大学承担的《亩产2200斤粮食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为例,示范推广8个县,面积8万亩,仅玉米总产量就增加935万公斤。

    测土配方施肥是科学施肥的发展方向。在藁城市项目区,记者看到每隔不远就有一盏灭虫灯。这是农发办在项目区推广使用的生物防治新技术产品。这样一来既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也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

    高素娥感慨:“农业开发以后,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现代农业,科学育种、种植、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等许多现代农业新技术都派上用场了。”

    从灌溉农田到节水农业,破解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制约

    清苑县石桥乡东石桥村邢启立拿出一个拇指盖大小的黄色磁卡感应钮,往田边的水表箱上一按,自家田里的出水口立刻汩汩流出水来。“现在浇地多简单,拿个钉子一开阀门,拿个按钮一按电闸,顺着地下管道就出水,水糟蹋不了。”在农业项目区内,大水漫灌正逐渐被节水农业所取代,实现按需用水,定量用水。

    华北平原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是制约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性因素,而节水问题一直是河北农业综合开发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金树林说:“有水灌溉只是解决农民生产的基本问题,而节水农业才能解决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河北省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70%以上,抓农业节水就是抓节水的关键。“减地下、增地上、推节水、借空中”,这是河北省财政厅副厅长、农发办主任杜彦卿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节水工作的思路,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新打井、打深井,大力兴建地上蓄输节水工程,实现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有机结合,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管灌、滴灌、喷灌,打井筑坝,引水蓄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河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百分百实现了节水灌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和有效管理机制的运作,比原始的、传统的浇地方法,节水达60%以上。

    生产方式因水而变,生产效益,因水在变。

    沽源、蔚县、丰宁、承德四县进行了膜下滴灌试点4500亩,实现由传统“浇地”向“浇作物”的转变,化肥、农药随水输入作物。以大白菜和大棵西芹为例,膜下滴灌每亩用水仅为110立方米和250立方米,节水率达78%和64.3%。在作物选择上,河北省在干旱缺水地区,扩大抗旱、耐旱、省水作物面积,建立低耗水、高效益的节水型种植结构。

    在节水措施上,河北省全面实现管网和防渗渠道输水。以种植小麦为例,每亩节水、节电约30%左右。

    巨鹿县依托老漳河这一季节性河流建设了1.5万亩地上水项目区,夏季截流过境雨水,用于秋冬及次年春季灌溉,仅此,每年可节约地下水资源340万立方米,节约灌溉电费100多万元。在黑龙港流域,河北省大力推广浅井咸水与深井淡水的混浇技术,节淡水、节浇地时间、节电均超30%。

    从土地治理到生态治理,山区农业开发的综合效益凸显

    初冬的阳光浸满一地,沉甸甸的柿子已压弯枝头。位于狼牙山脚下的易县团山村村民李高源心情格外好。“自从修了机井,装了管道,水能上山浇地了,果园收成多了,腰包也鼓起来了。你瞧,现在我们是站在山顶上,但你只要打开水龙头,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远,每一棵树、每一块地都能得到及时灌溉。这在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啊!”

    李高源话语里透着喜悦,因为他山上山下300多棵柿子树收获了4万多斤。“由于浇水好了,今天柿子个头大,品质好,以前一个柿子也就三四两,现在要半斤到七两呢。”往年收获时节,他最忙,因为要为柿子怎么运出村子发愁,大车进不来,只能小车推,如今他是一身轻松,因为农业综合开发把路也修了,山东、东北的客户直接到村头拉走了所有的柿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综合开发 粮食 小麦 农业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