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国际经济复苏不明朗、国内经济保稳保增长的环境下,各省市坚持科学发展观,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探索发展模式,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向精深加工迈进。
北京
今年,北京市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资本化、园区化、规模品牌化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高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北京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93家,大中型企业80家。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522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分别实现产值219.1亿元、151.2亿元、15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3%、17.2%、19.6%。
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其他涉农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北京市研究出台了《关于鼓励涉农企业上市的奖励办法》,对农业拟上市企业获得证监会发行批准给予600万元奖励,并在企业上市培育过程中扩大规模、技术改造、品牌营销等环节给予政策扶持。目前,北京市上市农业板块企业10家,上市农业企业及镇村企业合计36家,占到全市上市企业总数的19.6%。涉农企业市值4048亿元,共计吸纳城乡劳动力19.2万人就业,有力带动了郊区农村农业产业发展。
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引导产业聚集区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和优势,培育经济效益明显、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加销及服务性企业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重点扶持获得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就业基地称号的农民就业基地加快发展。
推进农产品加工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打造首都农产品安全优质品牌。引导企业完善农产品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加强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水平,鼓励企业多种形式提高社会认知度,扩大品牌影响力。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规范的企业化运营,改善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加工包装等设施设备条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户增收,带动农民就业。
河南
2011年,河南省紧紧抓住国家一系列支农、强农和惠农政策,持续探索并初步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9月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3.1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360家,实现营业收入9102亿元,实现利润822.99亿元,上缴税金410.45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7.01%、29.60%和29.43%,成为拉动全省工业增长的最大支柱产业之一。
企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全省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服务质量等一系列措施,壮大和形成了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省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体。截至目前,全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189万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594家;全省食品加工已发展到23个门类、24个行业,面粉、肉类、乳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710多亿斤、140多亿斤和60多亿斤,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农产品加工业争创知名品牌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近几年,农产品加工业树立品牌意识,在中国肉类协会在全行业评审的“中国肉类工业影响力品牌”中,河南上榜品牌占六分之一。全省有21个农产品荣获“中国名牌”,26家企业的商标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截至9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吸纳159.08万人就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514.69万人的30.91%。全省各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的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近500元,约占农民年纯收入的10%。
浙江
党的十七大以来,浙江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探索出了一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已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1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占345家;全省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11.3亿元,收购各类农产品原料1878.9万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08/176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