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司长 郭玮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十年,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十年。十年中,农业发展经历了两年的徘徊和低迷,也出现了后面持续增产增收。连续八年的增产,是历史上没有的;在十年中粮食增产两千亿斤、连上两个台阶,也是历史上没有的。增产的背后,有市场的拉动、科技的支撑、气候的有利等多方面因素,但最值得总结的是政策的不断完善。
新时期农业政策的起始标志,是2003年10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粮食和农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出台了对种粮农民实行普遍的直接补贴政策,这是我国农业政策的一个历史性变化。随后,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发出8个一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作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农业政策。这包括: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持续2600年的农民种地交税的历史;给农民直接补贴,支持农业生产,先后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农业防灾减灾和关键生产技术措施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障农民生产基本收益;实现真正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收入保障制度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3年、2004年、2008年、2011年国务院4次召开全国粮食和农业工作会议,每次会议都有重要的政策突破,每次会议都有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背景。加入世贸组织促使我国的农业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加入世贸组织促推我国的农业政策发生历史性转折。经过加入世贸组织十年的努力,我国新时期农业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十年,我们已经顺利度过了入世以后的适应期;十年,我们已经学会了在国际农业竞争中驾驭市场。但是,全球化的进程还在不断加快、持续深化,我们仍然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农业的发展困难日益增加、任务日益繁重。从全球看,气候变化加剧了农业的灾害风险,资本对农业的渗透扩大了农产品市场风险,高新技术的快速推广提高了农业的技术风险,跨国集团的不断扩张增加了传统农业的产业风险。从国内看,人口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大规模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出现劳动力短缺;生产资料涨价、工资水平提高,农业成本上升;耕地、水资源制约增强,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突出。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依然严重,必须从推动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全局出发,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强化、完善对农业的政策支持。
强化、完善农业政策,一要加强农业的生产支持政策,通过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生态补偿、增加生产补贴、推进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服务等,引导农民稳定发展生产。二要制定新形势下农业就业政策,解决好未来可能面临的无人种地的问题。要强化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农业投资补贴等,促进农民在农业领域就业,特别是要制定政策吸引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从事农业生产。三要完善农民的收入政策,通过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政策、储备和进出口调节等,保持农产品合理价格,保障农业生产者的基本收益,多方面探索农业收入补贴政策。同时,继续鼓励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解决好农民进入城镇的融入问题。四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政策,加强国家对农业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大力支持社会力量进行农业科技开发,努力做大做强种业,加强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方面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服务新机制。五要强化农民权益保护政策。进一步明确、细化农民对农村集体土地、集体财产等的权益,保障集体产权与国有产权、农民产权与城镇居民产权的权利平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29/175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