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看浙江如何扶贫


    本报记者 蒋文龙

    作为一个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6年蝉联全国省区第一的省份,浙江还需要扶贫吗?浙江还有贫可扶吗?浙江省扶贫办主任夏阿国说,扶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消除了绝对贫困,还要减缓相对贫困;减缓了区域性贫困,还要减缓阶层性贫困。相对贫困和阶层性贫困,处处有、时时有,扶贫是每个地方必须长期从事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正是由于对贫困问题持续深入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每5年出台一个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每5年实施一个扶贫工程。

    围歼贫困

    众所周知,浙江人多地少,资源禀赋稀缺,生存压力比其他省份都大。在浙江,按照当年划定的贫困线,3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属于贫困人口。

    改革开放后,浙江一方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农业多种经营,进入了扶贫开发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扶贫,主要是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实施的是全省性的整体扶贫。通过扶贫,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迅速提高,贫困人口快速下降,贫困发生率很快降低了一半多。

    1986年,全国扶贫工作拉开帷幕。浙江开始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扶贫道路,确定了以浙西南山区为重点的区域性扶贫开发战略。浙西南的衢州、丽水等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就业无门,属于全省最贫困地区。通过这一阶段的重点突破,到1993年,浙江农村贫困发生率再次下降一半多。

    1994年,按照中央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部署,浙江以8个国家和省定贫困县为主要对象,在继续推进山区农业开发的同时,开始探索易地脱贫、异地开发的扶贫路子。同时,为了加快消除绝对贫困,1996年,浙江率先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为浙江消除贫困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97年,浙江宣布,8个贫困县提前3年摘帽。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的省份。

    贫困县摘帽了,还有贫困乡镇;贫困乡镇摘帽了,还有欠发达乡镇。2001到2007年,浙江先后开展了“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摘掉了101个贫困乡镇的帽子,扶持了361个欠发达乡镇的发展。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乡镇的省份。

    紧接着,浙江一竿子插到底,将扶贫目标直接瞄准了农户。2008年初,省里动员全省10多万干部进村入户、调查摸底,确定了2007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的111万户(271万人)的低收入农户。由此,浙江开始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计划在2008年至2012年5年时间内,70%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每户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或从事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

    贫困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经济现象,但我们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浙江将贫困问题作为政治问题,用围歼的办法加以解决。30年来,浙江扶贫从着眼全省到聚焦浙西南山区,从消除贫困县到消除贫困乡镇,重心逐步下移、工作逐步深入;而从扶持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到扶持低收入农户奔小康,重心下移到底、工作拓展到边、目光放到全局和长远,实现了由消除绝对贫困到减缓相对贫困的跨越,由减缓结构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到减缓区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并举的跨越。

    2011年起,浙江又回过头来,对全省经济发展最落后、生态保护最繁重、地理位置最偏远的12个重点欠发达县,实施为期3年的特别扶持政策,其中6县每年每县安排2亿元扶持资金,另6县每年每县安排8000万元扶持资金,扶持重点欠发达县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

    融入工业化、城市化

    有人认为,扶贫十分简单,只要给钱就行。浙江财政有的是钱,还怕做不好工作?但浙江认为,扶贫是门学问,不仅要有宏观思路,还要有方法和技巧。

    2010年,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前往浙江考察扶贫工作,他让陪同考察的省扶贫办副主任邵峰用一句话概括浙江扶贫的特点。邵峰不假思索地回答:将扶贫工作融入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主旋律,扶贫工作只有融入主旋律,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浙江正是因为正确把握了扶贫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确定了农民培训就业、人口迁移集聚这一主线,最终才打开了扶贫的大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培训 总体 高山 连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