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湖北“三万”活动再奏强音


    多方筹措解决“挖塘钱从哪里来”

    整治20万口塘堰,钱从哪里来?这是农民和基层干部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修堰塘是好事,但村民怕过多摊派,村干部怕再负债。

    “整修塘堰由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共建。”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说,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好事做好。通过宣传开展塘堰整治的有关筹资筹劳和“以奖代补”政策,引导农民广泛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在开展塘堰整治的基础上,引导村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入股、承包、租赁以及拍卖冠名权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塘堰等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田水利建设长效投入机制和管护机制。

    湖北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主任、省“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田喜介绍,整治塘堰20万口以上,筹资筹劳是难点。省市县三级财政将拿出10亿多元,再争取中央专项补助资金1亿元,以“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用于整修塘堰。其中,省级财政将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省发改委、省水利厅各筹措5000万元专项资金;各市州财政筹措1000万元以上资金;每个县市财政筹措500万元以上资金。同时,还将通过省市县“三万工作组”派出单位扶持、项目资金整合、动员社会捐助、产权制度改革筹措、受益农民“一事一议”等方式筹资。

    在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铺镇陈池村,县委副书记任清锋向记者介绍14组的碑大堰。改造前,堰塘容量只有1万立方米,正常年景下,仅能维持150亩耕地的灌溉。现在全组村民通过上级“以奖代补”、农户自筹、社会捐助等方式筹资9万元,对堰塘进行改造升级,堰塘容量扩大至4万立方米,可确保全组600亩水田旱涝保收。

    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巨大的。张昌尔说,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这次活动,积极探索建立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和农村公益设施管理长效机制。

    疏挖塘堰四结合农民充满信心

    挖堰塘综合效益高,农民才愿意干、管护得好。

    副省长赵斌介绍,省委省政府已发文要求,疏挖塘堰要做到4个结合,即把塘堰建设与渠道清淤整治、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清障疏挖等工程结合起来,整合资金,做到塘大渠畅、库安河顺;把塘堰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选育、选种农作物要与塘堰的区位、蓄水量相配套,做到以水定种,宜旱则旱,宜水则水;把塘堰建设与多种经营发展结合起来,扩挖的土方可用于荒地造田,扩挖深度必须考虑养殖的需要,至少要挖到剅管以下1米,做到灌溉、种植、养殖综合受益;把塘堰建设与田间管理结合起来,高标准地开好丰产沟、装好引水槽,真正做到围沟、腰沟、厢沟配套,明排暗滤,雨住沟干。

    在钟祥市洋梓镇洋梓村11组的挖塘堰现场,村支书陈德国告诉记者,全村有堰塘148口,由于淤塞严重,平均水深不足1米,农民饱受无水灌溉之苦。近两年大旱,全村从远处的长寿河引水,经过6级提灌送到田里,花费很大。今秋以来,村委会多方筹集资金,对有代表性的破堰进行清挖整修和坝体防渗漏处理,挖深1.5米,增加了蓄水量。“除了灌溉用水,深挖后的堰塘还可以用来养鱼和发展水禽养殖,效益前景非常好。一举数得,农民愿意干。”陈德国说,现在堰塘基本挖完,就等着蓄水了。

    “挖塘堰这件事,看似很小,但是小塘堰连着大民生、小塘堰解决大问题。”省委书记李鸿忠说,近些年来,中央和省对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很大,但对直接关系农业生产的小塘堰等“五小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欠账太多。老百姓看得到水、用不上水,遇旱不能灌、遇涝不能排,农业生产仍受制于自然灾害,“现在是到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的时候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干旱 农业生产 专项资金 立方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