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湖北“三万”活动再奏强音

网友投稿  2011-11-29  互联网

    本报记者 何红卫 黄朝武

    11月的荆楚大地,冬闲人不闲,热火朝天的农田水利建设繁忙景象,为冬日的湖北农村带来别样的温暖。村边地头,一台台挖掘机正在长满杂草的低洼地、堰塘、沟渠里“大展拳脚”:淤泥清除了、堰塘挖深了、沟渠通畅了。

    “过去有句顺口溜:一进牌楼九条岗,村里有水用不上。抗旱全靠漳河放,漳河不放收成没指望。”11月24日,荆门市东宝区牌楼镇城山村挖塘现场,机器轰鸣,彩旗飘扬。牌楼镇镇长李方毅指着不远处即将挖成的一口堰塘说:“这个堰塘几十年没有挖过了,浅得很,是‘碟子堰’,根本蓄不住水,农民种田要从很远的漳河引。近两年的大旱,让农民对水有了更强烈的渴盼。”

    他说,今年省里出台了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好政策,农民们欢欣鼓舞,积极筹资筹劳,按照政府统一组织规划,开挖清淤。“农民对待堰塘,就像对待自己的财产,精心管护,以后再遇到干旱,农民再也不用愁眉苦脸了。”

    李方毅所说的好政策,就是“”活动。湖北省委决定,从今年12月5日起至明年3月5日,将在今年“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成果基础上,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借冬修水利的时机,在全省整治塘堰20万口以上,让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一口当家塘堰,以此带动其他塘堰及小型水利设施的整治和建设。

    让“三万”活动常态化,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农水”问题

    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去年底,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上任伊始,就到大别山革命老区调研。时值隆冬大雪,李鸿忠走进红安县何家湾村刘海华家里,看到他和妻子都有残疾,房屋四壁透风,76岁的老母亲被褥单薄,感到很心酸。在回程车上和同行的省委领导张昌尔、李春明等探讨,如何深入了解民情、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的工作。随后,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简称“三万”活动)。今年春,湖北集中3个月时间在全省开展“三万”活动,省市县三级10万多名干部组成8550个工作组,深入到全省2.6万个行政村、1062万家农户,访民情,送政策,办实事,促发展。李鸿忠明确要求“把干部的脚印印到每个农户的家中”。“访民情”是“三万”活动的重要内容,在“三万”活动发放的50万份调查问卷中,农村塘堰淤积,成为群众集中反映的最大问题。“三万”活动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全省约100万口小型塘堰由于多年没有整治,发挥灌溉作用的仅为20%。其中当家塘堰80万口,由于缺乏投入、年久失修、疏于管理,淤积毁损严重,全省塘堰现蓄水量不足原来的60%,大部分塘堰成为“碟子堰”、“筛子塘”,有的已30多年没有清淤,淤塞严重,功能衰退,给农业抗旱和灌溉带来不利影响,远远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块“短板”。

    “农村很多堰塘都是‘碟子堰’,如果堰塘能深一点,多蓄些水,干旱时就能多救活好几亩庄稼。”今年湖北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时,李鸿忠曾带队先后深入荆门、随州和孝感等地调研指导抗旱工作。“在荆门调研时我们看到,大河、干渠里都有水,但由于小水渠等设施不完善,乡亲们只能‘望水兴叹’,有水却到不了田间地头。”李鸿忠说,“这反映出我们水利建设中还有许多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既是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的号召,也是取信于民、回应老百姓新期待的需要。”李鸿忠说,全省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做好群众工作,以“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为载体,以“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为主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新一轮全省“三万”活动要继续组织动员省、市州、县三级党委和政府所属机关、各人民团体以及部分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参与,组成约8550个工作组,下到全省2.6万个村。

    湖北省省长王国生说,继续在全省开展“三万”活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决策,将成为全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一次特别行动。以塘堰整治带动全省“小农水”建设,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秋冬春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做到建设力度大于往年、资金投入多于往年、各项措施优于往年、综合效益好于往年。

    多方筹措解决“挖塘钱从哪里来”

    整治20万口塘堰,钱从哪里来?这是农民和基层干部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修堰塘是好事,但村民怕过多摊派,村干部怕再负债。

    “整修塘堰由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共建。”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说,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好事做好。通过宣传开展塘堰整治的有关筹资筹劳和“以奖代补”政策,引导农民广泛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在开展塘堰整治的基础上,引导村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入股、承包、租赁以及拍卖冠名权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塘堰等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田水利建设长效投入机制和管护机制。

    湖北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主任、省“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田喜介绍,整治塘堰20万口以上,筹资筹劳是难点。省市县三级财政将拿出10亿多元,再争取中央专项补助资金1亿元,以“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用于整修塘堰。其中,省级财政将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省发改委、省水利厅各筹措5000万元专项资金;各市州财政筹措1000万元以上资金;每个县市财政筹措500万元以上资金。同时,还将通过省市县“三万工作组”派出单位扶持、项目资金整合、动员社会捐助、产权制度改革筹措、受益农民“一事一议”等方式筹资。

    在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铺镇陈池村,县委副书记任清锋向记者介绍14组的碑大堰。改造前,堰塘容量只有1万立方米,正常年景下,仅能维持150亩耕地的灌溉。现在全组村民通过上级“以奖代补”、农户自筹、社会捐助等方式筹资9万元,对堰塘进行改造升级,堰塘容量扩大至4万立方米,可确保全组600亩水田旱涝保收。

    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巨大的。张昌尔说,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这次活动,积极探索建立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和农村公益设施管理长效机制。

    疏挖塘堰四结合农民充满信心

    挖堰塘综合效益高,农民才愿意干、管护得好。

    副省长赵斌介绍,省委省政府已发文要求,疏挖塘堰要做到4个结合,即把塘堰建设与渠道清淤整治、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清障疏挖等工程结合起来,整合资金,做到塘大渠畅、库安河顺;把塘堰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选育、选种农作物要与塘堰的区位、蓄水量相配套,做到以水定种,宜旱则旱,宜水则水;把塘堰建设与多种经营发展结合起来,扩挖的土方可用于荒地造田,扩挖深度必须考虑养殖的需要,至少要挖到剅管以下1米,做到灌溉、种植、养殖综合受益;把塘堰建设与田间管理结合起来,高标准地开好丰产沟、装好引水槽,真正做到围沟、腰沟、厢沟配套,明排暗滤,雨住沟干。

    在钟祥市洋梓镇洋梓村11组的挖塘堰现场,村支书陈德国告诉记者,全村有堰塘148口,由于淤塞严重,平均水深不足1米,农民饱受无水灌溉之苦。近两年大旱,全村从远处的长寿河引水,经过6级提灌送到田里,花费很大。今秋以来,村委会多方筹集资金,对有代表性的破堰进行清挖整修和坝体防渗漏处理,挖深1.5米,增加了蓄水量。“除了灌溉用水,深挖后的堰塘还可以用来养鱼和发展水禽养殖,效益前景非常好。一举数得,农民愿意干。”陈德国说,现在堰塘基本挖完,就等着蓄水了。

    “挖塘堰这件事,看似很小,但是小塘堰连着大民生、小塘堰解决大问题。”省委书记李鸿忠说,近些年来,中央和省对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很大,但对直接关系农业生产的小塘堰等“五小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欠账太多。老百姓看得到水、用不上水,遇旱不能灌、遇涝不能排,农业生产仍受制于自然灾害,“现在是到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的时候了”。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29/175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