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这只是一个起点


    王瑜

    今年,笔者在湖北采访时听农民讲,浇灌设施好、土壤肥力高的地块每亩流转费每年能达到七八百元,而那些偏远、贫瘠的地块或者山岗地,只有一二百元。同样是一亩地,身价如此悬殊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不同地力的产出能力不一样。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的平均单产是302公斤,而品种区试产量却能达到539公斤,一个主要原因即在于耕地质量的差异限制了品种等科技增产潜力的发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只守住18亿亩耕地还不够,强化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同样重要。

    强化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首先是个认识问题。与耕地数量相比,土壤退化、酸化、盐渍化等表现较为隐蔽,耕地质量的下降是隐性而缓慢的,不容易引起重视。而耕地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其治理恢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捷径,这就决定了耕地质量建设不能等出了问题再治理。同时,水肥调节会在很大程度上掩盖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在欧美国家,产量的70%~80%靠基础地力,20%~30%靠水肥投入,但在我国水肥投入要占到50%,粮食高产很大程度上是靠化肥在顶着,不合理的水肥投入又加剧了耕地质量的退化。另外,占优补劣、“重用轻养”、缺乏必要的轮作休耕以及重金属污染等因素,也在“透支”着有限耕地未来的生产能力。不提升耕地质量保护意识,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是“无本之木”。

    提高耕地质量,又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2000年以来,国家加大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土壤改良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多渠道、多层次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并提出要做到耕地“面积和产能的双平衡”。从守住耕地“红线”到数量与质量并重,体现出对耕地保护的认识在深化,然而在实际的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中,却往往是“上头热,下头冷”,已有的建设项目也大多只注重耕地外在质量(平、路、沟、林)而忽视耕地内在质量(水、肥、气、热)建设,工程建设尚未和土壤有机质提升以及耕作、节水等农业技术配套推进,综合效益仍有待提升。可以说,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不仅需要从认识上加以深化,更需要法律法规、发展规划、科研技术、补贴机制等方面的跟进与配套。

    提升耕地质量,不仅仅是个农业问题;提升耕地质量保护意识,也不仅仅是提升农业生产者、研究者、管理者的认识,更要从国家决策层面和社会公众认知上入手。由此而言,呼吁设立中国耕地质量日,唤醒耕地质量保护意识,这应该只是一个起点。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品种 强化 可持续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