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青海:高原园艺标准园初现魅力


    本报记者 王泽农 郜晋亮

    近日,记者从青海省农牧厅经济作物处了解到,截至目前,青海省已完成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7个,其中2个露地蔬菜标准园、4个设施蔬菜标准园、1个葡萄标准园,正在创建的园艺标准园11个,均为设施蔬菜标准园。

    青海省自2009年开展园艺标准园创建工作以来,严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努力建设高技术含量、高标准管理的蔬菜生产标准化示范园区。从2010年6个标准园,到如今的18个,青海省标准园创建活动引领着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了蔬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和效益提高,提高了蔬菜产品的应急供应能力,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水平,保障了省内蔬菜生产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2010年,2个露地蔬菜标准园建立了标准化菜田2000亩;4个设施蔬菜标准园日光节能温室全部实行集中连片,建立了日光节能温室生产基地800亩;1个葡萄标准园的建设,创建面积500亩。2011年,青海省在创建的11个标准园全部为设施农业标准园,创建总面积达到2978亩。“如今,我们100栋以上的设施温棚就有287处,1000栋以上的有一处,这种规模是在由园向区发展的指导思想下,逐步推进的。这一处处标准园基地,就像是雨后春笋一样,扎根在高原土壤里。”青海省农牧厅经济作物处副处长胡瑞宁说。

    青海的高原标准园创建,规模大、建设标准高,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点突出。几年来,由各地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进行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按照蔬菜标准园创建“五化”标准要求,积极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采取“合作社或企业+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实现了青海园艺标准园从点到面的大发展。

    为了将标准园打造成为集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于一体的示范展示平台,各园区强化科技支撑,充分挖掘种植潜力。青海省农牧厅经济作物处加大新品种引进力度,津优系列黄瓜、洋大帅辣椒、先锋西葫芦、新疆紫皮大蒜、民乐紫皮大蒜、五洲巨葱等抗病、优质、高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从高原标准园里的“移民”已成为了这里的“土著”。据了解,目前青海标准园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离不开贴心到位的服务。专人承包,选派技术人员常驻基地等一系列技术服务措施,不仅温暖了蔬菜大棚里茁壮成长的菜苗,也照亮了标准园里人们的心。

    “现在,我们县里19个农技推广技术员专门为标准园提供技术服务,他们手把手教种植工人新技术,一传十十传百,个个都变成种植能手。”大通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长帅告诉记者。

    2010年,青海省建成标准园6处,产业效益逐渐显现,园区周边的农户观念很快发生了转变,积极参与标准园的建设;一些县(市、区)也纷纷提出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标准园。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正是这“五化”,让企业、让专业合作社,也让农户真正受到了益处。

    据了解,由于标准园集新品种的培育、引进,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显现出很强的示范作用,各地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的热情渐成星火燎原之势。目前,提出按照标准园创建要求,打造标准化蔬菜、特色果品等产业园区的各地市区县已达到17个。

    通过开展标准园创建,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产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园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了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大通县标准园区有效带动周边农户400多户,目前已生产优质绿色蔬菜240万公斤,总产值达840万元,平均亩收入在1.4万元;平安县下红庄设施蔬菜标准园区823亩,实现亩产值1.2万元,较创建前亩增收7000元,增长了几十倍。

    “大通”牌蔬菜、“湟中”牌蔬菜等一大批高原特色品牌走向市场,通过品牌化发展,提高了高原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了竞争力,一些产品已经远销到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园艺 设施蔬菜 标准化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