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推进标准园提质扩面


    □□本报记者王瑜

    亩均产量从2340公斤提高到2760公斤;商品化处理率由63%提高到76%,贮藏保鲜率由25%提高到28%;水果、茶叶标准园农残监测连续2次达到100%,蔬菜标准园达到99.8%以上;园均亩纯收入从3590元提高到5400元……刚刚闭幕的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交出的这份答卷令人赞叹,也让不少参观者产生这样的疑问:标准园创建明显提升了园艺作物产量、质量和效益,能否把标准园创建的好模式、好机制拓展到更大范围?

    答案是肯定的。记者从11月1日至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观摩交流会上获悉,下一步,农业部将重点推进由园到区、由产到销“两个拓展”,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进机制创新,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标准园创建,全面提升园艺产品质量、效益和综合生产能力。

    由园到区拓展关键词: 机制创新

    多年来,我国园艺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规模扩张,但随着资源约束力的增强,园艺产业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转型期。2009年开始,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蔬菜、水果和茶叶标准园创建活动,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3年来,中央财政安排标准园创建专项资金从1亿元增加到3亿元,支持园数从200个增加到600个,园均面积由1250亩扩大到1620亩。

    然而,标准园创建的最终目标不应局限在目前的1000亩,而应是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的提质增效。据悉,农业部今后将在创建验收合格以及部分基本达标的标准园中,选择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标准园开展由园到区拓展试点,创建规模逐步由1000亩扩大到5000亩以上。

    从1000亩到5000亩,不仅仅是规模上的扩张,更需要机制上的创新。目前,自有基地、联合农户、辐射区域三种扩展模式在推进中都遇到一些困难:企业扩大自有基地,统一经营管理,投资力度大、标准化水平高、产品质量有保障,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扩大规模和盈利难度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更多的农民联合起来,可以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但需破解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管理不规范等瓶颈;依托农业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实行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分户管理,能实现更大面积的提质增效,但在利益联结机制上还需继续探索完善。

    思路:各级农业部门既要强化行政推动,加强技术指导,更要创新机制。要加大对企业、大户等创建主体的扶持力度,在安排项目时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加强生产基地、农残检测、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服务和产品运销能力,规范其运行机制。

    推进标准化生产关键词:可操作性

    标准化包括生产、加工、设施、管理标准化,是标准园创建的核心,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标准园创建过程中,农业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规范,分作物编写了标准园创建关键技术培训教材;各地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制定并示范推广了一批关键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以往生产技术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在由园到区拓展过程中,基地的条件和农户的水平参差不齐,标准化技术推广的重点也应该从提高针对性转移到提高可操作性上来。

    四川省名山县90%的农户以茶为业,为了推广标准化技术,打造蒙顶山茶品牌,该县不仅制作了蒙顶山茶实物标准样,规范了产品标准,而且积极培育茶苗繁育、茶叶种植、产品营销等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将标准延伸到每家每户;蒲江县则按照“出口茶叶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标准制定了一系列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编印成册分发到户。此外,一些地区还将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制成月历图,将生育期与主攻目标、各阶段管理技术、病虫害发生与防控技术、灾害发生与防御措施等逐月、逐旬分解,简单易懂,操作性强,深受农民欢迎。

    思路:一要应用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大规模组织示范展示、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指导农民按照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田间管理,切实推动标准到园落地;二要建设标准化的基础设施,加大生态栽培物化技术补贴和推广力度,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防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三要完善并落实标准化的农药管理、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五项制度,逐步构建园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园艺 处理 蔬菜 茶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