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刘春明和他的杏福园


    刘春明在他的杏福园里。

    □□魏明俊文/图

    “用果园里的草虫喂鸡,让鸡粪给果园增加地力……”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经过十年拼杀,在160亩河滩地里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成为当地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一面旗帜,他就是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群兴种植养殖合作社社长,杏福生态园负责人——刘春明。

    夫妻迁居河滩地果园变成生态园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怀柔区渤海镇渤海所村在距村西南2公里外的河滩地建立了160亩杏园,因土地瘠薄,管理不善,造成果园荒芜。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希望能有一个吃苦耐劳的懂行人承包这片果园。2001年,40岁的刘春明通过再三思考,毅然放弃了在城里当工头的差事,包下了这片乱河滩。当他带着妻子到这片果园认地界,看到杂草丛生、乱石一片的情景时,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儿:“我能改变这里的面貌吗?”

    “开弓没有回头箭”,刘春明想,作为一名男子汉,就要说了算,定了干。看到丈夫决心已下,通情达理的妻子索性辞掉了村办幼儿园老师的差事,决心专下心来,与丈夫同甘共苦,把荒废的果园变为生态旅游观光园。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160亩的果园除草,靠夫妻俩显然是不行的,于是,刘春明便发动家族成员协助自己除草开荒,清理乱石,平整园地,修建道路,架设铁篱笆。待这一切就绪后,夫妻俩的身体也跟着瘦了一大圈儿。

    果园虽说干净利索了,但由于果园土质贫瘠,加上没有水利配套设施,杏树长得十分缓慢。正在刘春明一筹莫展时,村党支部书记张崇国的一次偶然点拨,让他茅塞顿开:没有水利配套设施,可以自己在园内打井;给果树施肥没有肥料,可以自己在果园散养柴鸡。

    建议虽好,可养鸡离不开人,也离不开鸡舍,要想在果园把鸡养起来,就得把家搬到果园来,为了这,他再次做起了妻子和孩子的工作,之后,便在果园里建设了简易房屋,举家搬到了果园。这样一来,尽管远离了村庄,生活有些寂寞,但却给果园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接下来,刘春明夫妇俩在果园里放养了300只兔和2000只柴鸡,开始了他的综合发展之路。为了充分合理利用果园土地,他们把果园分为种植区和养殖区,在种植区域内间作了甘草、丹参、地黄等中草药材,当年就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正当刘春明和妻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2004年的一场禽流感让他家一下子损失了4.5万元。面对挫折,刘春明夫妻俩并没有屈服,而是咬紧牙关挺了过来。他在科学管理果树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养鸡规模由原来的2000只扩大到10000只。在夫妻俩的辛勤劳作下,目前160亩的杏园已进入盛果期,每到采摘时节,红彤彤的鲜杏便招来众多游客,园子里80%的鲜杏都是通过采摘卖出去的,由此一来,鲜杏的价格也由每公斤6元增至10元。

    成立种养合作社带领乡邻奔富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刘春明的种养业有了起色之后,便萌发了新的想法,他要办一个种植养殖合作社,把周围的村民组织起来,跟自己一同奔富裕。为了这个宗旨,刘春明把自己的合作社取名为“北京渤海群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发展社员100余户,现已形成包括种植养殖、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一体化生态园区。

    如今,刘春明的生态园内有美国进口大杏1200余棵,品种包括黄金针、红金针、骆驼黄、串儿红和水灵杏多个品种,实现了不同品种的成熟期交替延续,采摘期长达两个多月,每年的六、七月份都有大批游客踏至于此。

    为了占领市场,合作社坚持绿色种植,培育无公害食品,散养在树园的中华宫廷黄鸡完全自由采食幼虫,不仅大大降低了果园病虫害发病率,而且还可为大杏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大大降低了果园肥料成本。

    目前,合作社年产大杏3万多公斤,年接待观光采摘游客4000余人,创造经济效益35万元。

    为发展循环经济,合作社每年养殖中华宫廷黄鸡10000余只,由于这种鸡为我国优质地方鸡种,外貌奇特、肉味鲜美、蛋质优良、生长速度适中,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品种和北京市优质特色农产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散养 品种 蔬菜 果树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