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阮蓓
产量150万吨、产值120亿元……去年底,四川省泡菜协会的一份数据标志着四川泡菜已跻身百亿元的大产业。按照《四川泡菜产业发展规划》,到2012年,四川省泡菜产量和加工产值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分别达到200万吨和150亿元。
金秋10月,记者走进四川眉山、新都等地,探寻四川打造泡菜产业强省的发展之路。
标准引领,小泡菜成大产业
四川泡菜有3000多年历史,但产量、产值以年均增长20%以上的速度发展也就是近几年的事。
去年,四川泡菜产量达到150万吨,被很多人看成是泡菜行业标杆的韩国泡菜年产量也不过100多万吨。如此大的产量,作为主要支撑的是泡菜龙头企业。
在四川味聚特食品公司基地,记者看到,一个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将四川泡菜生产的各个环节紧紧地“绑”在一起。合作社也从发展之初的50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2万户,作为加工原料的专用蔬菜面积也从最初的不到800亩发展到现在的3万多亩。
“确保原料蔬菜供应,解决了标准化,泡菜才能遍地开花成为大产业。”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教授说,这一重任只能落在实行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大企业头上。
2010年,四川省农业厅安排项目资金500万元支持泡菜安全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投入250万元支持眉山市建立泡菜原料标准化核心示范区,投入100余万元支持省质量安全中心、省园艺总站等单位开展对泡菜用蔬菜原料主产区蔬菜质量安全监测等工作。制定下发了《四川泡菜》和《四川泡菜生产规范》两个地方标准,组织重点龙头企业按标生产,对不符合标准的环节进行整改。仅去年一年,投入泡菜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的资金高达2000余万元,共新增加工蔬菜原料基地20余万亩。
泡菜产业的迅猛发展,也有效推动了当地百姓致富增收。
在眉山东坡区尚义镇全意村蔬菜田里,满脸喜悦的村民董银伟告诉记者,再过一个月,青菜头就成熟了,主要销往成都等各大城市的火锅店,价格非常好,每亩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还可以再种植一季青菜,按照“订单农业”模式,蔬菜产品将直接提供给食品企业作为优质泡菜原料,销路无忧。
科技支撑,集群发展瞄准高端
传统的四川泡菜家家都做,鲜有根据市场调整方法的。但《四川泡菜产业发展规划》对此有了考虑。
按照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占有率与发展前景等,《规划》将四川泡菜划分为3个区域:覆盖成都、南充、泸州等地的泡渍泡菜及调味泡菜区;覆盖成都、资阳、自贡等地的辣椒豆瓣调味品区;覆盖南充、内江、宜宾等地的传统名腌菜区。重点打造3个省级泡菜产业园区——眉山东坡区调味泡菜产业园区、成都新都区泡渍泡菜产业园区和郫县豆瓣产业园区,其余地区相应建立市、县级产业园。今年1~4月,眉山、成都两大泡菜产业集群加工泡菜量已占全省总量的70%,产业集群优势已现。
“科技支撑已成为四川泡菜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四川省泡菜协会副会长涂建华告诉记者,全省投入研发资金120万元,开展了四川泡菜新产品研发、功能菌研究及护色保脆保质工艺等的研究。截至目前,已经开发出了3大类6个新产品。其中“炒泡菜”产品尤具特色,彻底攻破了炒泡菜时水分越炒越多而影响产品质量的制约,从7月份上市至今,累计实现销售收入已逾100万元。
到2012年,四川将建立国家级泡菜加工技术工程中心1个,品种选育、产品研发、功能营养研究等省级技术中心5个,制定和完善泡菜标准化技术规程8~10套。
多措并举,助推产业升级
农业展销会、产销对接会、高端论坛会……近两年来,“不间断、全方位”的宣传,四川泡菜从小有名气到闻名中外,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请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路并举——通过终端延伸,四川泡菜不仅提高了企业盈利水平,泡菜产业也实现了全面升级。
一方面,四川省连续两年高规格召开四川泡菜品鉴会,提升了四川泡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为统一外在形象和内部品质,四川省制造了一条成型的四川泡菜VI系统,已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实现了四川泡菜从产品内在到宣传形式的双统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25/174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