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民生优先是政府的执政追求


    □□

    叶祝颐

    “财政收入增长这么快,为什么我的收入增长没那么快,生活改善没那么大?”当全国财政收入将要迈向10万亿元之时,一些群众有这样的感受,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物价上涨,职场人赖以维持生计的薪酬是否也水涨船高?智联招聘近日对北京、上海等城市8000名职场人调查显示,今年八成职场人工资没跑过CPI,而面对上涨的物价,4成职场人应对的方式是节衣缩食。近期,新华社人力资源指数发布会与央行营管部的问卷调查都得出了“工资跑不过CPI”的调查结论。

    虽说居民整体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相当数量居民的工资收入跟不上物价上涨的步伐是事实,房价、教育、医疗收费居高不下,食品、服装、自来水、天然气涨价,成品油涨多降少、涨快降慢,居民用电阶梯式改革,CPI居高不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较去年同期上涨6.1%。尽管涨幅较前两个月有少许回落,但是CPI连续第四个月保持在6%以上高位运行,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3.4%。通胀压力仍然不小。

    笔者认为,政府应出台政策措施,在“控高”的同时,做好“提低”工作。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劳动者工资议价能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扭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当然,工资到底该怎么涨,需要政府做出一揽子的制度安排。笔者认为,政府出台政策,划定工资指导线,是一条途径,但是政策关键在执行。政府应特别是对效益不好的企业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员工涨工资更应关注。全国人大财经委与人社部曾提出过“化税为薪”的建议:对提高工资有困难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实现员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即政府把一部分税收让给企业用于涨工资。再比如,给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破解部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避免部分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最近有报道说,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这对部分经营困难的微利企业与劳动者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财政的钱取之于民,理应优先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这两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达到了2/3,比例确实不低。但怎样将这些钱花到实处,花出效益,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到民生优先,不少城市建设项目都与民生有关,人民日报提出“先建漂亮的城市广场,还是先建保障性住房,群众心中的感受是不同的”。还有,虽然国家对城乡义务教育都实行了免费,但一些学校仍在收取动辄几千、上万元的“择校费”,居民的压力并没有减轻;虽然国家规定的基本药物价格便宜,但医院的“大检查、大处方”不止,这些实惠就很难体现到居民身上。

    财政支出民生优先,是党的执政追求,是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具体化和最大化。现在的关键是要分清轻重缓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还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不要让体制的弊端“对冲”掉民生支出带来的好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连续 数据 义务教育 政策措施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