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鲁鑫秋反弹琵琶做种业 靠创新社会效益最大化


    创新三大体系稳棉增粮利农

    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不仅需要良种,还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良法”,而且不能是一般化的“良法”。在1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山东鑫秋种业独创了自己的“三大创新体系”。

    一、企业包耕地农民变职工

    近些年来,在种子基地建设上,已经盛行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传统模式,出现了种子纯度、净度、芽率低等质量问题,还时有抢购、套购的现象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向农民提供足够的优质棉种。

    2002年春天,张友秋改变“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结合制种质量保障体系的实际,提出了彻底改革创新的意见,建立起山东鑫秋种业与众迥异的新体系。根据土地流转的政策,鑫秋种业成方连片承租农民耕地作为繁种基地流转到公司,再聘用农民成为公司制种基地的工人。这种基地建设新体系,实施9年来,已经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公司可以保证对基地有足够的投入,有利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降低成本,节约土地;规模化种植,企业化管理。为了保障农民土地的资产性收益不受损害,在鑫秋种业承租农民土地15年到20年期间,同时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5年提高一次流转土地的价格。

    二、改革套种模式棉麦双获丰收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植棉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棉纺织品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可是随着我国人口逐年增多,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粮棉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个问题本来是政府部门需要考虑的宏观大事。为了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张友秋“先天下之忧而忧”,冥思苦想变棉粮争地为棉粮增收的创新模式。

    鑫秋种业于2007年冬季,开始了“麦棉两熟双高产组装配套技术”的探索。在张友秋的主持带领下,他们改麦棉套种“3∶2”、“4∶2”的旧模式为“6∶1”的新模式。使小麦占地面积达到60%,亩产小麦806斤,棉花占地面积40%,皮棉亩产190多斤,实现了粮棉双丰收;棉花品级也提高半个等级,并减少了用工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扣除物化、人工,农民亩纯收入增加600元。2010年该项新技术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据了解,我国黄河流域适合推广这项新技术的棉田有1000余万亩,推广100万亩即相当于增加50万亩粮田。这项技术2010年荣获了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农业科技创新大赛优胜奖,并入选“十二五”农村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储备库,这就是张友秋及其鑫秋种业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创新成果之一。

    三、产学研推四结合科技变成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张友秋认为,农业科学技术只有推广到农民,才能真正变成生产力。过去提出的“产学研”三结合,还不够完善,新技术还不能推广到终端——农民手里,新模式还不能落地,还不能转化成农民的生产力。他主张必须加上一个“推”字,变为“产学研推”四结合,科技才能变成生产力。

    为达到此目的,鑫秋种业在进一步开展品种选育的同时,加强对栽培技术的研究,加大良法的技术培训和推广服务力度。使良种与良法相配套,发挥更大的效益,为农民创出更多收益。为了规避推广科技新成果带来的风险,山东鑫秋种业把先进技术、先进模式拿到公司的试验田进行试验、消化,试验成功后再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把成熟的技术交给农民。这样一来,就把推广新技术、新成果的风险留给了公司自己,把新技术、新成果带来的最大利益让给了广大农民。

    2001年鑫秋种业从成立之日起即开办了专家门诊,2003年开通了专家热线,2004年使用了“非线性视频编辑机”,2008年进一步改进完善了无线移动实时服务系统,得到了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的肯定:“解决了农业科技服务最后1公里的问题,应当在全国大力推广。”

    为了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实现研发以企业为主体的目标,张友秋董事长提出并实行了与“产、学、研”合作的三项举措:一是买断技术,你研究我推广。二是企业先期介入,联合研发,我提供科研经费,你侧重品种选育,我侧重栽培技术研发,成果双方共享。三是你作兼职导师,我作实验室和研究生。

    关爱职工不计回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社会效益 土地 产业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