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黄土地上的白色浪潮


    □□本报记者 申保珍 程鸿飞 李丽颖 常永平

    退耕还林的绿色革命让圣地陕西延安的山川披上了绿装。绿色掩映中,栋栋白色的设施大棚犹如繁星散落在延安的秀美山川之中,并呈迅速扩大之势。站在甘泉塬上,放眼望去,洛河两岸秋色迷人,塑料大棚犹如白色的浪潮,一片连着一片,蔚为壮观。

    延安市副市长杨霄介绍说,延安已经把设施蔬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列为继苹果之后的第二大农业支柱产业。目前,延安的蔬菜总面积31万亩,力争“十二五”新增蔬菜面积20万亩,建成延河、洛河流域等五条蔬菜产业带和安塞、宝塔、甘泉等1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区),使延安成为陕西乃至西北重要的茄果类和时令瓜果优质生产基地,成为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

    “纪丰模式

    ”引领带动

    今年40岁的周凤娥是甘泉县道镇寺沟河村村民,她现在的身份是甘泉县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员工,示范园就建在寺沟河村。周凤娥家有7亩地,全部流转给了示范园,租期20年,每亩每年按700斤玉米折算现金支付租金。“现在土地有稳定收入,丈夫在外打工,我在示范园上班每月有1600元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

    她告诉记者:“过去种蔬菜,收成好不好,全靠老天爷,示范园可就完全不同了,种子有专供,浇水有滴灌,种菜有技术指导,啥时候施肥、啥时候点花授粉,全都有道道。”

    甘泉县蔬菜局局长王延平介绍说,甘泉县这几年设施蔬菜发展很快,主要是受甘泉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带动和引领。示范园由甘泉纪丰农业有限公司建成,占地315亩,总投资达3850万元。目前已建成占地120亩的日光温棚46座,占地160亩的大拱棚64座,智能联栋温室4400平方米,建成一座3000吨气调库,一个300头基础母猪和年出栏5000头育肥猪的标准化养猪场,配套2座大型沼气系统,一个1500吨的蔬菜加工厂和一个1万平方米的蔬菜批发市场,同时还注册了“美水”牌商标。

    示范园采用企业化运作,在土地流转、实行“畜—沼—菜”有机生产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已成为甘泉县设施蔬菜新品质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教育培训基地、工厂化育苗基地和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真正起到了龙头带动的作用,被陕西省农业厅总结为“纪丰模式”。

    先进技术提质增效

    延安设施蔬菜生产有一定的历史和基础,早在1992年鲁陕干部交流时,安塞、甘泉等县就从山东省寿光市引进了设施蔬菜。过去,一个标准的日光温室大棚,年收入1.5万元群众就很满意了。

    可这两年,延安的设施蔬菜发展不仅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起点高,技术先进。延安许多日光温室大棚由于采用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每棚年收入达到2.3万元。在甘泉县道镇南义沟村,村主任曹宏伟告诉记者,他们村有农户161户,建有标准日光温室大棚175座,以种植黄瓜、辣椒为主。去年该村有90多座棚采用该项新技术,结果比其他棚收入增加8000多元,最高的每棚收入达到2.8万元。

    王延平告诉记者,延安市从去年起,新建日光温棚都采用第五代棚,五代棚棚长100米,宽11.5米,面积是过去标准棚的两倍多,这种棚保温效果好,便于机械作业,综合效益高。另外,工厂化育苗、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滴灌、双膜保温、高垄栽培等新技术已普遍采用。特别是大棚卷帘机、微耕机、水肥一体化滴灌等先进实用技术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延长了光照时间。

    安塞县生态农业示范园每年拿出20个日光温室进行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对比试验与示范,近年来,已筛选出安德烈茄子、芭莱姆辣椒等多个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合当地生产的国内外新优品种,为设施蔬菜提质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几年,安塞推广的日光温室自动卷帘技术、大棚滑轮放风技术、“一边倒”大棚油桃栽培技术及大棚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等,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倾力打造富民工程

    延安市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效改变广种薄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产业,提出“绿色产业富民战略”。设施蔬菜是一项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山地上建一个五代棚,需要8万多元,如果没有财政和信贷支持,老百姓建不起。2011年至2015年,延安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3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设施农业。各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投入导向作用,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了以财政补贴为引导、群众投资为主体、信贷支持为保障、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蔬菜 设施蔬菜 日光温室
下一篇 :公 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