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德达村。
去往德达村的山路,异常险峻。这个深山沟沟里的村子,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在多次入村调研后我们发现,德达村虽山远地偏,但当地草场宽裕,而且地处通天河沿岸,适宜种植饲草。根据这一特点,项目组购买了黄牛和牦牛、运奶车、农机具等,在德达村建起了奶业基地。”陈济沧说。
最初,由于观念落后,德达村村民不肯入社合作经营。如今思路变了,村民嘉措说:“单个干不如合伙干节约资源,看着浑身是宝的牦牛,我打心眼儿里想快点富起来,入社也愿意!”和嘉措一样,德达村的其他村民们也正转变闭塞的观念,抓住致富机会,将落后的分散经营逐步转变为合作规模经营,让牦牛真正成为他们的“摇钱树”。
据匡算,按当前市价分析,仅280头奶牛产出的奶产品一项,每年能为德达村138名村民带来80万元收益,贫困村的帽子很快就将彻底摘掉。
第四站:红卫村。
记者到访时,玉树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刚刚奠基,这个投资7000万元的项目,将建成玉树州最大的农畜产品市场。国务院扶贫办产业指导司的负责人介绍:“市场经营收益的80%,将平均分配给结古镇红卫、解放、民主、团结、扎西大同五个村,使1000户贫困或因地震失地的农民受益。另外的20%将设立玉树州扶贫基金,帮助玉树州其他贫困村脱贫致富。”
结古镇有座经石山,上面堆满刻有经文的石头。每天,藏民们手握转经筒,虔诚地来这里念经。返回途中,陈济沧看着前来朝拜的藏民说:“他们心中都有一片神圣的角落,用以寄托对生活的愿望。但愿我们在这里的努力,能够圆他们一部分梦想。”
辽宁彰武县、内蒙古库伦旗·小额信贷项目扶贫干部说,“只贷低收入者”的百姓银行,是最好的扶贫方式之一,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9月的东北,红彤彤的高粱、黄橙橙的玉米在田间相映成趣。辽宁省彰武县和内蒙古库伦旗,虽跨省区,却是近邻,两地不少的农户家庭,面对即将到手的收获,回味着“小额信贷”项目带来的实惠和福气。
“以前我们去镇上的银行贷款,除了有抵押、办手续,还得托人,才有可能贷到。现在的小额信贷,可帮我们大忙了!”9月24日,辽宁省彰武县新屯子村村民党晓飞、赵玉琴、吴桂兰和刘玉清4人组成的联保小组,拿到了5天前申请的贷款,每人12000元。
赵玉琴手里攥着钱向记者讲着她家贷款的过程:“以前我家只养了两头猪贴补家用,可根本管不了啥,近几年花销变大,儿子也眼看26岁,手头没点钱,谁家姑娘愿意嫁……”,在几次向银行申请贷款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她于2010年从彰武县农户自立服务中心顺利贷了6000块钱,用在扩大养猪规模上,如今家里已经养猪30多头,一年下来收入就增加了近一万块钱。“儿子结婚用新房已经盖好了,今年冬天就办喜事儿!”
中和农信(原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品牌管理顾问王静艳介绍说,截至8月底,全国已经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30多万笔,金额超过20亿元,近100万贫困人口从中直接受益。如何帮助那些不能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低收入者呢?首先单笔贷款额度小,第一次最多8000元;其次是还款期限短,最高仅为一年;再次贷款利率略高于市场利率,因为运作成本相对较高。
内蒙古库伦旗扶贫办主任忠乃也深有感慨:“只贷低收入者的百姓银行,这是最好的扶贫模式之一,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这款贷的特别方便,我现在每年都贷!”谈起她贷款致富的过程,库伦旗奈林稿村村民徐丽芳喜笑颜开。2007年,她在村中开了一家小超市,但是因资金不足、货品不全,生意一直不景气。从2009年8月起,连续三年共贷款2.6万元,现在生意越来越红火。“一是因为资金足、货品全了,二是大家通过贷款致富鼓起了腰包、消费能力强了。”
因为不需要任何抵押、只用信誉担保,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势头很快。从2007年开始,参与贷款的农户数量每年倍增,覆盖辽宁、内蒙古20个县、450个乡镇、5051个行政村、129万农户。目前东北区域贷款余额3.5亿元。通过调查显示,扶持的产业有80%以上是农林牧业,11%为社会服务业,5%为批发和贸易,4%为制造业、加工业和运输个体户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17/17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