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为什么大灾之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


    在减灾增产的同时,抓高产创建,促进平衡增产也是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0亿元高产创建资金,在全国建设4300个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在50个县、500个乡试点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近年来已成为集成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从农业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35.5公斤,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142.5公斤。270个早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430.6公斤,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9公斤。四川宣汉县27.5万亩春玉米平均亩产620.3公斤,其中20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35.4公斤,保持了西南地区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55.1公斤,其中5万亩整乡推进示范片平均亩产626.5公斤。河南省焦作市温县4个乡镇集中连片20万亩小麦平均亩产609.7公斤。近几年笔者每次下乡调查,感触颇深的就是各级农业部门在抓粮食生产时采取的“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一是抓受灾较重的地区减灾增产,二是抓高产片带动增产。在走访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时农民普遍反映,现在种田更容易了,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打药、用什么品种、施什么肥、打什么药,只要参照高产创建片来做总是不会错,产量也上去了。实践证明,即便在大灾之年,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因技术落实到位,受灾害的影响也相对较轻,可以实现灾区损失非灾区补,重灾田块的损失高产田块补,促进粮食稳定发展。

    我国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实现“八连增”,促使我们需要对农业灾害影响进行更为客观和理性的认识。今年我国灾多灾重,但年初冬麦区发生大范围长时间严重干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干旱和局部“旱涝急转”,都不是发生在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关键季节。冬麦区持续干旱,冬小麦正处于越冬期,需水量小,干旱影响有限,此时距离小麦成熟还有100天左右的时间,苗情转化升级回旋余地大,为实施科学减灾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留下了空间。在2月下旬冬小麦返青起身和5月上旬抽穗扬花的关键期,黄淮、华北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降雨,有利于苗情转化升级。长江中下游夏旱主要集中在湖北沿江、湖南洞庭湖和江西鄱阳湖等地区,水文干旱重于气象干旱,气象干旱重于农业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范围有限,加之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雨季提前10~20天,旱情较快得到缓解。入汛后局部地区“旱涝急转”,但洪涝灾害是局部的、过程性的,灾情发生时秋粮作物尚处于苗期,通过及时排涝降渍、加强田间管理,有效地促进了苗情转化升级。

    西南地区严重干旱发生在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季节,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但不是发生在粮食主产区,旱区粮食在全国粮食生产中所占比例小,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有限。今年全国主要农区农业气象灾害总体偏轻,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今年灾害发生特点和影响再次表明,气象灾害不等于农业灾害,农业受灾不等于农业减产。判断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必须依据灾害影响的区域、发生的季节、持续的时间、受灾地区种植的品种、作物的生育期等因素综合评估,并以此作为指导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我国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气候变率高、灾害频发重发、冬夏和南北的干湿交替等特征是正常的季风气候规律,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提高,但因灾损失粮食总体上仍呈偏重态势,自然灾害始终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数越来越高,面积因素带来的增产空间在缩小,重大增产技术突破的难度在增大,灾害因素的影响将更加凸显。必须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坚持一手抓高产稳产,一手抓抗灾减损,努力实现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不减产、非灾区多增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干旱 粮食 农业生产 小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