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梅旭荣
金秋时节,各地频传丰收喜讯。农业部近日公布,目前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单产和总产将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并不风调雨顺,年初北方冬麦区遭遇大范围、长时间冬春连旱;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入汛以后,南方地区出现多次暴雨洪涝,部分地区旱涝急转;夏季西南地区继去年特大冬春干旱后再次发生夏伏旱;多发频发的水旱灾害让粮食生产一次又一次面临困境。在这样一个大灾之年,粮食生产又实现增产,乍一听,似乎不合逻辑,也让许多人质疑,难道我们经常通过媒体了解到的各地降水偏多或偏少,发生大的干旱或洪涝灾情的新闻有假?在我国这样一个依然靠天吃饭的国家,为什么连年大灾粮食连年增产?
实际上,我们在媒体中看到的都是真实的情况,但对粮食生产而言又不是全部的真相。例如,新闻中经常播报某地降水量同比偏少5成,发生严重气象干旱。气象干旱通常用降水与蒸发的收支比例关系(干旱指数),或某一时段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异(降水距平)来衡量,降水减少,水分收支不平衡,就会造成气象干旱。但发生气象干旱并不表明农业生产一定受到严重影响。农业干旱通常用农业供水与作物需水之间的相对关系来衡量,通过土壤水分和植株表现来表达。比如0~2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小于60%,同时作物叶片出现卷曲或发育缓慢的现象,就是受旱。0~2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小于40%,作物植株出现叶片发黄、干枯、死苗等症状,就是重旱。农业干旱的发生除了取决于降水、气温等气象因素外,还与土壤类型、农田墒情、作物种类、生育期、农业供水、农田管理措施等作物需水和耗水因素密切相关。以冬小麦为例,在冬季和初春时小麦正处于休眠期,对水分的需求较少,这个时候如果遭遇气象干旱,尽管对麦苗安全越冬不利,但对小麦生产的影响较轻,通过返青起身后的肥水管理还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但在返青拔节、灌浆期等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小麦对水分的需求明显增加,如果这时遭遇干旱,就会直接影响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此外,在同样的干旱条件下,不同作物对水分的敏感度不尽相同,反映出来的农业干旱程度也是有区别的。例如杂粮杂豆的耐旱能力要强于一般的旱地作物。在同样的干旱条件下,不同地块的农业干旱程度也是有区别的,有灌溉条件的水浇地要好于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坡地。因此,简单从气象灾害发生来判断农业生产丰歉是相对片面的。
那么,如果发生了严重的农业灾害,是否我国粮食一定会减产?通过对近年来粮食生产与灾害影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灾害发生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但绝不是决定粮食生产形势的唯一因素。对2004年~2011年分季节粮食生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全国看,在连年增产的情况下,大多数年份都有减产的季节。除2004年、2007年、2008年和2011年的夏粮、早稻、秋粮三季粮食都增产外,其他年份均有一季或两季粮食因灾减产,2005年和2006年早稻减产,2009年秋粮减产,2010年夏粮、早稻均减产。分地区看,在全国增产的情况下,每年都有减产的地区。2006年川渝大旱减产100多亿斤,2007年东北大旱减产120多亿斤,2009年东北及内蒙古大旱减产160亿斤,2010年大丰收也有12个省份是减产的。这说明,我国地域辽阔,每年都有灾害发生,每年总有受灾减产的地方,也有无灾增产的地方。一个区域受灾或一季粮食作物受灾,并不等于全国或全年粮食减产。
回顾近几年粮食生产历程不难看出,我国粮食在大灾之年再获丰收,两个方面的因素功不可没,一是减灾增产,一是平衡增产。
近年来,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在实现抗灾减损、减灾增产上成效明显。
以今年夏粮生产为例,在夏粮生产克服长达100多天干旱困扰的过程中,包括政策激励、投入保障、科技推广、工作动员等在内的一整套完善的保障机制,以其极为鲜明的导向性和号召力,促进了资金、资源、人力、物力的广泛整合和有效配置。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密集关注旱情,出台了一系列抗旱春管政策;中央财政在已安排各项涉农资金的基础上,再安排129亿元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和抗旱工作,对抗旱浇水、弱苗施肥给予补助,这些举措在我国粮食生产史上前所未有,极大地鼓舞和带动了各地区、各部门抗旱促春管的力度。从研发到生产再到推广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调动1万名专家和35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参与全国科技大会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推广大棚育秧、深松整地、播后镇压、浇越冬水、“一喷三防”等抗灾增产关键技术,大力推进科学减灾,有效地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笔者在今年2月下旬北方冬麦区旱情较重时走访了安徽淮北地区的蒙城县,在蒙城县漆园镇的麦田里,抽水机马达轰鸣,喷灌机正在移动灌溉,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抗旱浇麦景象,麦苗长得很壮,次生根也长出来了,扎得很深。县农委主任葛月光说:“去年11月以来,我们县累计降水只有23.9毫米,要不是进行了播后镇压和多次浇水,像这么严重的旱情,苗子早就不行了,能有这样的苗情完全是浇出来的。”从走访的情况看,在今年的冬小麦生产中大多数农民都运用了深松整地、播后镇压、浇冬水和“一喷三防”四大技术,极大地缓解了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在与灾害抗争的过程中,从上到下已经摸索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抗灾减灾路子。中央加大支持力度,各部门协同配合,农业部门推进科学减灾。科学的防灾减灾手段能“补天”,在探索中日益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为粮食稳定增产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0-14/173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