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毛晓雅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有专家介绍,沙害造成经济损失每年达1000多亿元,全国4亿人口受直接影响。日前在内蒙古乌海市举行的“绿色中国行——走进乌海”绿色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绿色发展与生态富民”等话题展开热议。专家认为,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兼具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重效益,体现了绿色财富理念,代表了荒漠化地区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方向。尤其是沙地农林产业,应成为带动沙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大漠经济开辟出大片“绿洲”。
防沙治沙,沙区经济转型的根基
由于过分依赖和开采沙漠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沙区经济增长一度走入恶性循环,造成资源枯竭、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加剧。从过度依赖资源的产业发展转变为绿色产业发展,防沙治沙是实现转型的第一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表示,只有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加大资源保护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沙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推动沙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多年来,我国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治沙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巡视员王信建介绍说,连续10年的治沙已使我国土地沙化总体上实现了从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通过一防二治,阻止沙漠化蔓延,稳定了沙区生态环境,为沙区经济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乌海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迅速发展为内蒙古的新兴工业城市。乌海市市长侯凤岐表示,乌海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建设,把防沙治沙放在发展的重中之重,昔日漫天飞沙走石的黑色之城已经成为绿色之城。目前乌海的森林覆盖率达到17.49%,生物多样性、森林和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实现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根基。
沙里淘金,沙本身也是一种资源
沙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沙漠戈壁植物的独特性和难以复制性。内蒙古自治区纪委驻林业厅纪检组长李树平说,沙生植物是在极端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极端生物,具有极端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竞争力。这种特性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使沙里淘金成为可能。
很多沙生植物不仅对环境有益,还有益于人类生活和健康,适宜沙漠环境生长的沙棘更是一种沙漠之宝。除了具有很强的水土保持及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沙棘还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及医用价值。用沙棘加工的保健品迎合了现代人追求绿色无污染、安全高营养食物的需求,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此外,沙柳、梭梭、黄麻等沙生植物都具有遏制土地沙化、改良土壤等作用,是维护沙区生态平衡的“功臣”。沙柳的热量和煤相当,可作优良燃料使用;梭梭根部寄生的苁蓉是一种名贵药材;黄麻的药用价值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单调的黄沙中掩藏着如此丰富的绿色生机,曾经令人生畏的沙漠也可变成金灿灿的财富之源。
靠沙吃沙,沙产业链现多重效益
“沙产业”这一概念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他前瞻性地提出在“不毛之地”上利用现代生物、物理、化学等科技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发展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产业。依托沙地生态资源发展起来的沙棘产业、梭梭产业,黄麻产业、以及沙区生态农业旅游等都属于沙产业范畴。
“向沙要粮”并非天方夜谭,人与沙漠的良性互动一旦建立起来,综合效益是非常显著的。王信建认为,发展沙产业有多方面意义:通过种植绿色植被,改善环境,逆向解决生态问题;通过兴林治沙富民,解决沙区百姓的收入问题;通过改良生存环境,缓解有限的耕地资源和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压力。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黎祖交教授也表示,开发大漠,如果把防治与开发有机结合,扩大经济类植物种植面积,在恢复生态植被的基础上,进行适度产业化开发,就可以形成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蕴藏巨大开发潜力的沙产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23/17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