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我在农村读研”


    “判断我们读研成绩的好坏,主要是看农民有没有增收,农民满意不满意,因为被农民所需要,让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在农村,我过得很充实、很快乐。”研二学生刘瑞丽在曲周工作日志中如是说。大部分学生在谈到个人收获的时候,强调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能力的提升”。

    “他们的这种充实更多地来源于每天面对的问题不相同,都有新的挑战。事实上,他们在生活上的收获远远比在学术上多得多,从这一点上看,农村读研的经历是他们在实验室的同学没法比的。”李晓林教授表示。

    “科研能力究竟应该怎么培养?”

    “其实,我们自己心里清楚,论科研素质,我们是比不过真正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的同学的。”研二学生贡婷婷表示,“我们的科研问题从生产中发现,可能最后出来的效果比较快,但是,我们做的是大面积的示范工作,不可能像实验室里做得那么精细。”

    一些学生也坦陈了自己的困惑:与传统的实验室教学相比,他们虽然接触了更为实际的科研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他们的实验设计是否科学?他们在农村做技术推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拥有了完备的科研能力?

    正如先前所言,由于在培养过程中,学生们的角色已被定位成了农技推广员,帮助当地农民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已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工作。

    “我们长期与农民打交道,融入在农村的环境中,确实不缺发现科研问题的机会,但是我们所完成的这些科研论文能不能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我们的学术水平能不能与实验室科研相提并论,我们真的是一点也不知道。”黄成东说。

    研一学生黄志坚说:“由于长期呆在农村,上网并不方便,查找CNKI学术期刊文献也比较困难,更是听不到学校举办的专业讲座。”同时,与实验室教学相比,他们缺乏便捷的与前沿学术接触与互动的机会,很多信息都是导师从北京带回来后再传达给他们。“虽然我们在农村是农技推广员,但是更重要的身份还是学生,科研能力是首位的,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将自己与真正的农技推广员区别开来。”

    “一般人认为,只有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成果才具有学术价值,这种传统的观点让学生们常常觉得,自己没有经过专业的实验设计,解决的问题不是科研成果。但事实上,我认为,学生在帮农民解决每一个具体的生产问题时,都已涉及了实验设计,都在无形中培养了自己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李晓林教授说,“学术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但是长期以来对学生论文所形成的评价机制,让他们找不到学术的认同感和成就感。究竟何为学术?学术应该是高端的,还是与大地对接?这一点,我们老师也时常感到困惑。”

    两年过去了,李晓林教授和学生所进行的“曲周实践”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涉农院校的研究生究竟该怎么来培养?这仍然是李晓林教授和他所在的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今后探索的方向。而这些在农村读研的学生的未来究竟如何,也许要等待时间来做出解答。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核心 科技服务 小麦 总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