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特色优势农业发展亮点频闪


    省部领导参观考察毕节试验区农科所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

    近年来,贵州省以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大鲵和特色杂粮等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成长迅速,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突出亮点。

    生态畜牧业。2010年,全省畜牧养殖出栏猪1688.7万头、牛96.6万头、羊198.7万只、禽8391.1万羽,肉类总产179.1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31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1%。全省建种畜禽场137个,生猪品种改良点1万余个、牛改点2145个、羊改点2817个,建立和完善了良种繁育、畜产品质量监测、动物防疫等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改善,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得到有效遏制;全省人工草地建设累计保留面积445万亩,人工草地建设稳步增长;全省有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152个,年产值26.45亿元,畜产品加工产值与畜牧业产值比为0.20∶1,产业延伸向前推进。

    蔬菜产业。2010年,全省蔬菜(含瓜类)种植面积达971.85万亩。全省农民人均蔬菜种植纯收入46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5%;在大娄山、苗岭、乌蒙山、武陵山区初步构建了杭瑞、兰海高速公路沿线夏秋蔬菜产业带,沿南北盘江、红水河河谷区初步构建了及三都—兴义和镇宁—关岭沿线的冬春蔬菜产业带。初步建立了蔬菜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新鲜蔬菜销往珠江、长江流域20余个省、市、区,出口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以特色辣椒制品为代表的蔬菜加工制品销往全国,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油辣椒产品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

    茶产业。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茶园总面积从2006年的102万亩发展到现有的329.3万亩(部门数),茶园面积在全国排名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二位(绿茶居全国第一位),茶叶产量6.1万吨,产值32.17亿元,全省注册茶叶加工企业616家,资产总额29.8亿元,初步形成大中小并举的加工企业集群;通过开展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主题的宣传推介活动,贵州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增强。

    马铃薯产业。2010年种植面积968.76万亩,总产量707.2万吨(鲜薯),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种薯、商品薯和加工品大量外销,基本形成全国马铃薯大省地位。马铃薯产量折粮占夏粮产量的70.7%,占全年粮食产量的12.7%,马铃薯种植产值超过100亿元,折合农民人均纯收入240元,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十分显著;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省的从原原种到二级良种的扩繁体系,脱毒种薯生产每年可满足600万亩以上生产用种需要。

    精品水果。培育高原红苹果、罗甸火龙果、凉都红心猕猴桃、开阳富硒枇杷等一批有影响的精品水果品牌,一批基地和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产品销往10多个省(区)和俄罗斯市场。截至2010年末,全省水果面积227.70万亩,产量123.47万吨,果品产值达36亿,同时带动以赏花、品果为主题的旅游观光和“农家乐”等二、三产业收入达20多亿元,水果产业成为40多万农户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中药材。贵州省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种植面积188万亩,栽培种类110多个,成天麻、杜仲、半夏、石斛、吴茱萸、何首乌、头花蓼、淫羊藿、太子参、续断等40多种药材的规范化试验示范基地70多个,规模达20多万亩。何首乌等4种中药材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检查,金钗石斛等3种中药材获得了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中药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7个,具备了较强的产业基础。

    大鲵养殖。孵化繁殖的子二代苗种5万尾以上,有35个驯养繁殖场具备年繁殖大鲵苗种3000尾以上的生产能力,子二代苗种繁育体系逐步建成;养鲵量500尾以上的企业(场)有44个,各类大鲵存池数14.25万尾,实现产值近3.05亿元。散户养殖快速增加,户均养鲵20尾左右的农户由359户增至610户。市场交易较活跃,大鲵销售额达8150万元。

    特色杂粮。各种杂粮种类中,薏苡、苦荞、芸豆、高梁、芭蕉芋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主要分布在黔西北、黔西南、黔北地区的半高山、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区域相对集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马铃薯 茶叶 畜产品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