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当一回农民种几天地
8月22日,匆匆忙忙吃过午饭后,陕西组一行五人冒着小雨从西安直奔户县东韩村。当天下午即入住不同农户家里。按照此次“接地气、察民情”轻车简从、不给地方增加负担的工作要求,陕西组的同志自带了洗漱等生活必需品,还为村里准备了光盘等音像图书资料,携带了北京小吃供当地百姓品尝。陕西农业厅副厅长文引学在与调研组座谈时说:“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体现了农业部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必将推动中央政策的落实,加深与农民群众的感情。”
8月27日,陕西组在东韩村调研时,发现两位老人正在吃力地推着车,车上装满了成捆的油毡。调研组的同志们急忙跑上前去,帮老人把两轮车推到了家里。老人叫王胜密,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眼见村里绝大多数人搬进新村、住进楼房,老王一家至今仍住在老村,村委会出面把别人腾出来的旧房借给他住。这天老王买了14捆油毡,想把漏雨的房顶重新修补一下。调研组的同志一边跟老王聊天,一边帮着搬运油毡,有的房下抬,有的房上拉,用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帮老王把14捆、1500多斤重的油毡全部运到了房顶上。看到调研组的同志累得气喘吁吁,朴实的老王诚恳地说:“村里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我正犯愁到哪里去找帮手呢,要是没有你们的帮助,俺两口子半天也干不完,你们可帮我大忙了!”
四川组到郫县农科村之前,听说农科村是个好地方,苗木种植和旅游“农家乐”闻名。没想到进村的第二天,就领教了农科村蚊虫的厉害。由于农科村苗木长得好,蚊虫也比其他地方多,蚊虫叮咬过后,奇痒无比。花露水用了,效果不太理想;风油精用了,还不行;又买来清凉油,有同志的腿和胳膊被蚊虫叮得满是一个个小红包,最后不得不到医院求医。停电几乎每周都能碰到,空调用不了、电脑用不了,吃饭的时候都汗流浃背。面对这些,调研组的小伙子没有怨言,比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点困难算什么?
以下的文字摘录自黑龙江组一名成员的民情日记,读来颇为感人:
8月24日清晨5点,我们一行5人骑上自行车,来到兴十四村村委会(方正县)。在村农场办公室里,63岁的刘书迎老场长正在给18位承包户布置这几天的田间管理工作。在昏黄的白炽灯下,在这个21世纪的现代乡村里,十几个老农围在一起共商农事的场景让我们深深感到震撼,为农民对种地打粮如此地痴情、投入而激动。
老周大哥也在开会,于是我们先骑着自行车找到10里地外老周家的绿豆地。老周家的绿豆已经被农机割倒了,躺在地头呢。一会儿老周开着他的四轮拖拉机来了。我们今天要干的农活主要是“敛绿豆”,就是把49垄绿豆拢成不间断的4行,方便收获机收秧脱粒。老周讲,收绿豆容易“炸荚”,为减少损失,必须在露水消失前干完。
我们每人手持一把杈,走在两条垄之间,一叉、一挑、一拨,与老周家的两个雇工一起干了起来。我们感觉垄很长,一眼望不到头,老周说一根垄有1里多长。看着两位农工干得很快,一会儿就与我们拉开了距离,大家憋着一股劲,也不敢休息,你追我赶,直到干到地头那一端,这时才感觉口干舌燥、腰酸臂痛。回头看看被我们敛好的绿豆,心中有一种收获的喜悦。
老周说,在东北农村,“农家饭,十点半”。敛完绿豆,热情的老周邀请我们到他家吃中午饭。他摘了一些地里的玉米棒子,从院子前面的菜地里拔了几棵萝卜、几把大葱和一些茄子,组里两位女同志帮着在厨房干起来。
听着这些讲述,读着这些故事,感觉农业部这一批下基层的青年干部,真正受到锻炼、接到地气了。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与农民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对农事艰辛的深刻体验,将成为滋养他们成长的丰富养分。
北京市房山区潘家庄村老支书翟洪峰称赞说:“一些干部坐着小车看庄稼,那是走马观花;农业部干部能够与农民面对面、心贴心,深入田间地头听民意,和我们一起干农活,这是实实在在,真是多少年都不见了。”
察民情,下沉重心提升自我
四川组组长告诉记者,初到农村时,个别同志因为语言不通,对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和内容不够熟悉,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沟通有些困难,经过一周的调研访谈,大家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对调研中存在的问题,组内及时总结,同时为了锻炼每一位同志的调研和沟通能力,他们每次到一个村调研,以一两位同志为主,与基层干部群众沟通交流。调研过程中,大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集中学习阶段学到的有关调研工作的方法运用于实际。比如韩长赋部长在动员大会上给大家传授了“四看法”,就是一看路,二看树,三看庄稼,四看住。有同志说,拿来一用,感到果然好用、管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07/17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