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把根扎进土地把情融进乡村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9-07  互联网

    □□ 本报记者余向东

    8月22日,从农业部机关和直属单位选调的50名青年干部,打点行囊,从北京出发,开赴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他们分成10个调研组,分别深入到10个省市区直接下到村里,开始为期一个月的驻村调研锻炼,开始农业部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出发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与参加调研的青年干部亲切座谈,勉励他们要珍惜下乡锻炼机会,走进田间地头,拿起农具,端起粗瓷碗,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深入农村、熟悉农情、服务农民,提升能力、锤炼作风。

    十多天过去了,调研活动开展得怎样、收获怎样,记者就此进行了追踪采访。

    下基层,农家忧喜到心头

    8月29日,山东调研组来到了荣成市滕家镇鲍村。进村时正赶上水果收购商进村收苹果,几十位村民在村委会大院里紧张忙碌着,给刚刚采摘来的大苹果套上包装袋、装箱、装车,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调研组的同志受到感染,当即加入到火热的劳动之中,有的帮助村民搬运苹果,有的为筛选好的苹果套袋、装箱。听说有村民在往回拉苹果时车子陷到泥里了,调研组的小伙子们便急忙跑过去帮助推车。

    当天晚饭后,调研组分成3个小组,前往农户家中调查走访。有了白天共同劳动的经历,调研组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情欢迎,被当作老熟人一样在炕头拉起家常。通过调查了解,调研组得出一些结论:鲍村村民的幸福生活,一是得益于有一个好的“两委”班子,走出了一条以果业为主导,兼具农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二是得益于成立了果品专业合作社,将村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捆绑在一起,使果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三是得益于村办企业的优势互补。调研组成员写出了十分鲜活的调研报告《苹果收获劳作忙,炕头细算收入账》。

    记者翻看各个调研组发回的调研报告,篇篇采自基层一线、写得实实在在;说成就有根有据,谈问题条分缕析。比如,江苏组《华西村党建工作的好做法——党员联户制度》、《种粮者高龄化的隐忧》,陕西组《梧桐“屋”引来金凤凰——东韩村农家乐发展之路》、《粮田被占几时休》,四川组《郫县不断探索镇村两级农业服务队伍建设模式》,山东组《整村合并的喜与忧》,河南组《新乡农资市场:农药种子价格平稳化肥价格涨幅较大》,北京组《养猪户谈猪价:希望政策不要管涨不管跌》、《乡村“马路剧场”的忧思》等等。

    安徽组在感受农村发展的同时,也了解到村民的一些期盼:一盼农业水利设施能更配套,二盼农业科技服务能更到位,三盼政策性农业保险赔付力度能更大些,四盼农村低保覆盖面能更广些,五盼新农居改造步子能迈得更稳妥些。

    广西组调查走访了百色市田阳县四那村、新民村、六联村和七联村,访谈了近50家农户,详细了解和掌握了当前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等方面的所思、所需、所盼,总结出农民群众5个最关心的问题:“最需要”完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最不满”农资价格上涨,“最担忧”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最渴望”及时得到农业技术指导,“最期待”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新疆组在沙湾县的调研感受有“三喜一忧”:一喜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成效显著。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各族农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现在的生活太好了”、“党的政策太好了”。

    二喜当地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丰富,农户家庭殷实。沙湾县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户均耕地超过20亩,除了种植番茄、棉花、玉米等,畜牧业、运输业和设施农业也发展较快,人均收入超万元。三喜农村发展潜力大,农业未来有希望。正逐步向“带头人组织经营、经纪人连接市场、种养大户规模生产、技能农户开展播耕收以及防疫等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有序进展。当然,喜中也有忧。眼下是西红柿丰产难丰收,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在当地仍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调研组的同志同样十分着急,帮助分析原因、寻找出路,新疆组组长还叮嘱记者“通过媒体呼吁呼吁”。

    接地气,当一回农民种几天地

    8月22日,匆匆忙忙吃过午饭后,陕西组一行五人冒着小雨从西安直奔户县东韩村。当天下午即入住不同农户家里。按照此次“接地气、察民情”轻车简从、不给地方增加负担的工作要求,陕西组的同志自带了洗漱等生活必需品,还为村里准备了光盘等音像图书资料,携带了北京小吃供当地百姓品尝。陕西农业厅副厅长文引学在与调研组座谈时说:“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体现了农业部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必将推动中央政策的落实,加深与农民群众的感情。”

    8月27日,陕西组在东韩村调研时,发现两位老人正在吃力地推着车,车上装满了成捆的油毡。调研组的同志们急忙跑上前去,帮老人把两轮车推到了家里。老人叫王胜密,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眼见村里绝大多数人搬进新村、住进楼房,老王一家至今仍住在老村,村委会出面把别人腾出来的旧房借给他住。这天老王买了14捆油毡,想把漏雨的房顶重新修补一下。调研组的同志一边跟老王聊天,一边帮着搬运油毡,有的房下抬,有的房上拉,用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帮老王把14捆、1500多斤重的油毡全部运到了房顶上。看到调研组的同志累得气喘吁吁,朴实的老王诚恳地说:“村里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我正犯愁到哪里去找帮手呢,要是没有你们的帮助,俺两口子半天也干不完,你们可帮我大忙了!”

    四川组到郫县农科村之前,听说农科村是个好地方,苗木种植和旅游“农家乐”闻名。没想到进村的第二天,就领教了农科村蚊虫的厉害。由于农科村苗木长得好,蚊虫也比其他地方多,蚊虫叮咬过后,奇痒无比。花露水用了,效果不太理想;风油精用了,还不行;又买来清凉油,有同志的腿和胳膊被蚊虫叮得满是一个个小红包,最后不得不到医院求医。停电几乎每周都能碰到,空调用不了、电脑用不了,吃饭的时候都汗流浃背。面对这些,调研组的小伙子没有怨言,比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点困难算什么?

    以下的文字摘录自黑龙江组一名成员的民情日记,读来颇为感人:

    8月24日清晨5点,我们一行5人骑上自行车,来到兴十四村村委会(方正县)。在村农场办公室里,63岁的刘书迎老场长正在给18位承包户布置这几天的田间管理工作。在昏黄的白炽灯下,在这个21世纪的现代乡村里,十几个老农围在一起共商农事的场景让我们深深感到震撼,为农民对种地打粮如此地痴情、投入而激动。

    老周大哥也在开会,于是我们先骑着自行车找到10里地外老周家的绿豆地。老周家的绿豆已经被农机割倒了,躺在地头呢。一会儿老周开着他的四轮拖拉机来了。我们今天要干的农活主要是“敛绿豆”,就是把49垄绿豆拢成不间断的4行,方便收获机收秧脱粒。老周讲,收绿豆容易“炸荚”,为减少损失,必须在露水消失前干完。

    我们每人手持一把杈,走在两条垄之间,一叉、一挑、一拨,与老周家的两个雇工一起干了起来。我们感觉垄很长,一眼望不到头,老周说一根垄有1里多长。看着两位农工干得很快,一会儿就与我们拉开了距离,大家憋着一股劲,也不敢休息,你追我赶,直到干到地头那一端,这时才感觉口干舌燥、腰酸臂痛。回头看看被我们敛好的绿豆,心中有一种收获的喜悦。

    老周说,在东北农村,“农家饭,十点半”。敛完绿豆,热情的老周邀请我们到他家吃中午饭。他摘了一些地里的玉米棒子,从院子前面的菜地里拔了几棵萝卜、几把大葱和一些茄子,组里两位女同志帮着在厨房干起来。

    听着这些讲述,读着这些故事,感觉农业部这一批下基层的青年干部,真正受到锻炼、接到地气了。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与农民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对农事艰辛的深刻体验,将成为滋养他们成长的丰富养分。

    北京市房山区潘家庄村老支书翟洪峰称赞说:“一些干部坐着小车看庄稼,那是走马观花;农业部干部能够与农民面对面、心贴心,深入田间地头听民意,和我们一起干农活,这是实实在在,真是多少年都不见了。”

    察民情,下沉重心提升自我

    四川组组长告诉记者,初到农村时,个别同志因为语言不通,对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和内容不够熟悉,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沟通有些困难,经过一周的调研访谈,大家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对调研中存在的问题,组内及时总结,同时为了锻炼每一位同志的调研和沟通能力,他们每次到一个村调研,以一两位同志为主,与基层干部群众沟通交流。调研过程中,大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集中学习阶段学到的有关调研工作的方法运用于实际。比如韩长赋部长在动员大会上给大家传授了“四看法”,就是一看路,二看树,三看庄稼,四看住。有同志说,拿来一用,感到果然好用、管用。

    农业部的干部,因为服务“三农”的工作性质,相对来说对基层的情况较为熟悉。但是也有一些同志工作时间较短,尚未跨出“三门干部”这个门槛,或者过去受部门业务的局限,对“三农”政策和全局工作把握不准,或者外出开会调研,受时间所限不能深入。这一次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扑下身子察民情,收获不浅。

    河南组初步总结出“四大收获”:一是更系统学习领会了强农惠农政策的内涵。农村是最大的课堂,农民是最好的老师。政策的执行成效的好坏,农民最有发言权。经过与农民朋友的交流,发现了不足,找到了差距,迫使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二是更全面了解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增进了和农民群众的感情。一些年轻同志过去对农村的了解,以前仅限于书本、文件和各种资料,缺乏感性认识;以前对农村较为了解的同志,面对快速变化的新形势,对当今的农村也陌生了很多。经过与农民一起摘棉花、在果园做搬运工,面对面交流、心贴心交谈,强化对农村情况的了解,拉近了与农民的距离。三是更充分认识到“三农”工作任务的繁重,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卖冬瓜农民迷茫的眼神、农机手无奈的叹息、种粮大户无助的诉说、路边翘首等待客人的三轮车司机的身影,还有那些待遇不高而又身不由己的基层干部,让人真切体会到“三农”工作的艰巨。作为农业部系统的干部,深感压力和责任的重大。四是更深刻感受到“三农”工作的新成效,强化了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

    各调研组的同志普遍体会到,通过实践锻炼达到了“三增”: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信心增长,联系群众的作风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增长。

    实践锻炼活动还缩短了青年干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的距离。此次实践锻炼活动,在集中培训阶段全面系统学习了农业政策;在实地调研阶段,和农民手拉手、面对面交流。有的同志自觉主动地写信息、写感受,有的同志每天都记录心得日记。大家发自内心的感想是,“这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记者在采写这篇“追踪记”时,有一天中午12点多钟,打电话给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等几个调研组的组长,核实有关情况,他们有的在农户家吃饭,有的座谈会没有散,有的还在庄稼地里。调研正在持续,愿渐起的秋风为他们送去些许凉爽,愿他们在这收获的季节有更多的收获。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9-07/17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