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茶叶产业要做强不能再固守手工传统了


    本报记者王东生

    中国有近5000年的茶叶史,是世界公认的茶叶发源地。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内茶叶企业虽然数量多,但大都沿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生产量小,品种差异大,质量参差不齐,主要靠廉价来拓展市场,很难参与国际高端市场的竞争。要改变目前的现状,专家认为,在保留一定数量企业以传统技艺生产产品的同时,多数企业要尽快跳出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机械化生产。

    前不久,记者来到浙江淳安县千岛湖镇鼓山工业园区的丰凯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洪荷花和总经理苏和生告诉记者,公司是一家国内较早从事茶叶机械生产的企业,生产的扁形茶连续化加工成套设备是国内首创的扁形茶大型加工机械,是国家相关农业和科研部门重点推广的补贴农机。近几年,丰凯实业有限公司茶机研发生产为茶叶机械化加工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鸡鸣到鬼叫”的作坊式生产中解脱出来

    淳安茶农曾流传着一句话:“龙井好吃茶难炒,鸡鸣出门去采芽,夜里鬼叫还在炒(茶)。”这是对手炒茶辛苦的写照。有不少茶农找到“丰凯”的苏和生:“你是搞机械的,能否搞个茶叶机械。”2002年“丰凯”单锅长板式炒茶机一出来,不等喷漆就被人抢购走了。到2004年,这种长板机销出2300台,足见茶民对茶机的渴求程度。

    浙江是以“龙井”为代表的扁形茶主产地,占国内明前茶产量的1/3。其制作工艺的“十大手法”一般要学3~5年才能基本掌握,但要炒出好茶还要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细心体味,因此农民渴望有机器来炒扁形茶。

    2004年苏和生开始与浙江大学的博士生向魁、李勇合作攻关,到2006年“丰凯”生产出智能化的炒茶单机,实现从机械手动到半锅联运,完成手工炒制到机械炒制的转化,使一般人也能制作扁形茶。没有该机前,扁形茶手工炒制,好的炒手每天可炒500克,多数人却只能炒300~400克。而采用机炒后,每小时可炒300~400克,按工作8小时计算,效率提高了8倍。

    在铜山村,村党支部书记余小生带记者来到该村的大会堂,里面有大约300平方米,83口单机整齐摆放着。虽然机器是个人的,但集中起来生产,就像村里建了个茶叶加工厂,统一供电,部分设备共用,不仅节约了成本,还为大家炒茶提供了技术交流的空间,炒出的茶质量也强多了。农民说,过去为赶新茶上市,没日没夜地在家里赶着炒茶,现在用机器炒,摆脱了作坊式生产,轻轻松松地就炒了,再也不受“鸡鸣鬼叫”之苦了。

    把千家万户的“花茶”做成品质如一的产品

    从前的作坊式手工生产,“十人炒茶十个味,百人做茶百般样”,色、香、味、形各式各样,被老百姓称为“花茶”,茶叶的优质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严重制约了我国茶叶制品的效益,在国际上只能占据中低端市场。

    2010年,“丰凯”6CCB-15型扁形茶连续化加工成套设备大型机械投放市场,将扁形茶复杂的工艺全部集成在机器上完成,使生产变得异常简单,让以往需要高深技术的工作,变得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掌握。

    浙江建德市天赐生态产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盛康说:“茶叶要上档次就要解决‘花茶’的问题,让所有的茶叶口味纯正如一,而这靠手工炒制是肯定做不到的。茶叶界有句话,好质量是拼配出来的。要拼配出好茶少不了加工机械。中国茶叶产业加工该如何走,恐怕只能走机械化规模化道路。当初,我几乎走遍了国内的茶机生产企业,认为‘丰凯’机加工的茶口感好,质量稳定,产量也高。从去年到今年天赐公司为本厂和贵州正安基地购进‘丰凯’6CCB-15型扁形茶连续化加工成套设备10多套。”

    去年,天赐公司用“丰凯”机械生产的扁形茶,已成功打进京津沪等大城市的沃尔玛、联华等超市,成了抢手货。如今,机械化生产的扁形茶,不同批次、不同时间段的产品质量在色、香、味、形上始终保持纯正如一。同时机械化制造、规模化生产带动价位下降,解决了过去普通百姓想喝龙井喝不起的问题。

    将种植优势转化成产业化强势关键在机械化

    2010年,全球茶叶生产总量为406.7万吨,其中中国总产量137万吨,居全球之首,肯尼亚、斯里兰卡分别是40万吨和33万吨。而出口总量排位是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分别为38万吨、30.24万吨和28万吨。不难看出,生产量与出口量相比,中国还存有相当差距,这里面除了加工品种因素外,莫过于加工方式上的差距了。肯尼亚和斯里兰卡茶叶加工已完全机械化,而我国不少企业至今还固守着传统的生产方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叶 连续 花茶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