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文认为,与人们一提大旱就想当然以为会减产不同,干旱实际上有利有弊,在今年特殊的条件下,反而给小麦生长带来有利因素。例如,干旱导致土壤表层无水,小麦只好深扎根去吸取土壤深层水分,促使小麦根系生长;冬季是小麦休眠期,需水量小,降水偏少不会对生长造成严重影响;拔节初期干旱,致使麦秸靠近地面的第一节短促粗壮,最终植株高度也低于往年,反而解决了年年头疼的拔节期旺长、后期倒伏的问题。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有的地方去年小麦播种量偏大,干旱反而有利于控制苗数。
大旱之年,打井抗旱为夏粮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河北、山西、江苏等重旱区8省抗旱期间,共启用机电井170万眼、泵站1.7万处、机动抗旱设备299万台(套),累计提供抗旱用水210多亿立方米,累计抗旱浇灌麦田2.02亿亩、3.6亿亩次。
疑问4:6月初我国南方多省市出现旱涝急转天气,严重的洪涝灾害对夏粮生产就没有影响吗?
关键词:区域不同
夏收小麦占我国夏粮总产量的90%左右,主产区大多集中在华北、黄淮海、西北等北方地区,6月初发生旱涝急转的南方地区大多不是夏粮主产区。
从时间上看,6月初我国南方部分省市出现旱涝急转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夏粮已经收获完毕,对该地区夏粮产量基本没有影响。
此外,2010年云南、贵州因春季发生特大干旱夏粮减产33.7亿斤,今年这两个省夏粮生产期间没有发生旱涝灾害,夏粮共恢复性增产33.4亿斤,占全国夏粮增产总量的53.5%。因此,总的看今年6月初南方部分地区出现的旱涝急转及洪水灾害对我国夏粮生产影响轻微。
疑问5:年年大灾年年增产,究竟咋回事?
关键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已经具备了应对自然灾害的保障能力和防灾减灾手段。
发展粮食生产的成就与经验表明: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的相对稳定,必须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必须出台政策调动种粮积极性,必须加大投入做好物质保障,必须完善高产创建等稳粮增粮新载体,必须创新发展科技大会战等生产指导服务新方式。
2009年北方麦区大范围严重旱情,2010年西南地区百年不遇大旱,今年小麦主产区长达100多天的干旱……近几年我国夏粮生产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部分地方确实减产了。但是,在防灾减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经验,探索出一整套做“三预”(预测、预判、预警)、查“三情”(墒情、苗情、灾情)、有“三备”(备政策、备技术、备物资)的防灾减灾手段。我国已建成一定面积的高产稳产农田,今年由单产提高带来的增产量就达262万吨。
我国农业科学家不懈探索新技术,在今年抗旱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小麦“播后镇压”技术,就是在实践中逐渐完善起来的。2009年大旱时,曾有专家发现,有的地方旱得小麦叶子发黄,但地里拖拉机压过的车辙里麦苗却郁郁葱葱。后来经过论证和实践,专家们总结出了一项抗旱新措施“播后镇压”——小麦播后用铁磙子或石磙子镇压一遍,防止土壤悬松引起的水分散失过快、小麦扎根过浅等问题。在今年大旱中,这项看似简单的技术被大面积推广,并成为今年抗旱的重要技术之一。
河南省今年筹措1500万元用于抗旱春管科技服务,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引黄灌区引水和人工增雨作业,并加快良种推广应用,17个优质高产品种已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近80%,小麦良种覆盖率接近100%。河南共有327个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062.84斤,比全省小麦平均产量高286.64斤。
面对大自然不再“逆来顺受”,我们具备了一定的防控能力。有专家指出,以我国当前的防灾减灾手段和科技增粮水平,除非发生极端严重的、全局性的自然灾害,稳定粮食生产都是有保障的。
疑问6:种粮比较效益低下,青壮年农民大多进城打工去了,农民哪有积极性?
关键词:省心省力
如今,农民种地不仅不交农业税,而且每亩还能获得几十到上百元的补贴。国家年年实行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虽然种粮比较效益不算高,但是省心省力。而且,对那些主产区的种粮大户来说,效益还是不错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7-27/169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