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蕾
如果说,全县从事涉农产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约70%是我国西部地区一个普通的数字,那么,还有两个70%就并不多见,那就是:
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业休闲旅游业对全县GDP的贡献约占70%;农民收入来自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休闲旅游业的收入占到约70%。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则是: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1.9个百分点,从5年前的4472元提高到733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 1.86∶1。
这一系列成绩,都出自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的农业大县四川省蒲江县。
近年来,蒲江以高效生态农业为支柱性产业,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的资本,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了富民强县的目标。6月中旬,记者走进了山水相依的绿色蒲江,感受这里以高端现代农业为基础而建立起的新型城乡形态。
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让农民富了
走进蒲江,处处可见绿色,道路两旁遍布着茶园果园,一座座漂亮洋气的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
作为成都平原的生态屏障,蒲江森林覆盖率达到49%以上,农业始终是这里发展的根本,而且,农业在这里不再是落后产业的代表,“优质茶叶、水果、生猪”三大具有规模化、市场化、科技化特点的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对农民增收形成了有力支撑。使农业实实在在地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性产业。
成佳镇同心村多年种植茶叶的60岁茶农邓开贵如今年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来自茶叶的占到60%多。他对记者说:“我一家五口有十几亩茶园,一年的收成比种五六年的水稻还高,我们加入了茶叶生产合作社,和嘉竹茶叶公司签订合同,从种植到施肥再到销售都有科学的标准,一个上午背两背篓大综叶就能挣两百多元。收独芽的时候全家上阵,吃饭都是跑着的,3月10日那一天就采了36斤独芽,收入1000多元。”
还有一批发展绿色生态的农业种养大户也应运出现。
曾省祥就是这样一个养殖大户,他从2004年养50头猪起家,利用国家出台的标准化猪厂建设补助、能繁母猪补助等政策,于去年建成一个占地十余亩具有严格检验检疫措施的养猪场,存栏量达到1600头,还在周边租下50亩地,用猪场的农家肥种植水果和茶叶,建起了鱼塘和沼气池,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果-茶-猪-鱼-沼气”生态立体养殖。
这些是蒲江倾力打造的高效生态农业的一个缩影。
2010年,蒲江县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16.5万亩,猕猴桃6万亩,杂柑8万亩,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以“蒲江雀舌”为代表的名优绿茶产业集群、高端猕猴桃生产基地和优质生猪产业基地都已经成形。农民从事三大产业的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5%。
农民之所以能够从农业中得到较高的收益,是因为蒲江农业不仅有规模,而且具有品牌和科技支撑,走出了一条农产品“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快速扩张之路。
今年3月,“2011第二届中国采茶节”在蒲江成功举办,“蒲江雀舌”这一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超过9亿元;中新农业公司的“金艳”猕猴桃已成为全球三大黄肉型猕猴桃之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蒲江猕猴桃”品牌估值达到8.66亿元;生猪产业产值达到10.65亿元,占畜牧业产值76%。
高效发展的生态农业带给农民的是真切的实惠,在更深层次上,则夯实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使得以农业为基础的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成为可能。
农业“接二连三
”让县域经济强了
如果把农业仅仅看成是第一产业,是提供初级产品的产业,往往会自我禁锢发展的思路。蒲江人大胆打破思维定势,在种养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基础上,把高端农业与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与休闲体验农业、农产品物流业等第三产业相互融合,以农业的“接二连三”实现了立体式发展,使农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立足县情,蒲江县确立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现代食品及轻工制造业基地、成都休闲旅游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的“三基地一轴心”发展战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27/16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