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苗岭山上雄鹰飞翔,崇山峻岭云雾缥缈,山花野草连绵起伏。美丽的舞阳河畔有一块贵州东部最大的湖迹平原,人称3万亩大坝,也叫旧州坝子。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后写下的第一首词里这样形容旧州坝子。

    如今,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个名叫寨碧的村子迅速崛起,成为3万亩大坝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3 万亩大坝上,70 多年前发生的一系列传奇故事,赋予寨碧的是沉甸甸的厚重和沧桑。

    历史篇传奇红色沃土

   在这里,毛泽东指挥黄平尖山坡战役,一举跳出贵州军阀王家烈包围圈;周恩来、肖克等率领的中央红军曾二过黄平县,找到一张弥足珍贵的法文贵州地图,为红军走出贵州指明了道路;马红军等许许多多的红色种子和佳话,铸就了这里的“红色文化”。

    一张法文地图:红军跳出包围圈

    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记者终于找到这座四周高墙围护的法式天主教堂。置身于此,仿佛又回到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

    1934年10月2日凌晨,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长征先遣队,经过一路行军和战斗,攻下了旧州。红军在旧州天主教堂里,发现了一张一平方米大的法文贵州省地图。

    地图是行军作战的无价之宝,只是谁也不认得那些歪歪斜斜的法文。

    正在犯愁,突然听说找到一位懂法文的牧师。牧师名叫阿尔弗雷德·勃沙特,中文名叫薄复礼。他从旧州回镇远途中,遇上了红军,便被带到红六军团司令部。来中国12年,勃沙特懂中国话,也认识一些中国字。于是,红军指挥员便请他帮助把地图翻译成中文。

    在蜡烛光下,肖克将军在方桌上摊开地图,用手指着一个个法文地名,勃沙特操着生硬的中国话翻译。两人边讲边比划,地图上的山岭、河流、村镇、城市,逐一标上中国字。

    译完,已是三更天了。 后来,勃沙特跟着红六军团到了湘西。开始时由于生活不习惯,吃不了苦,勃沙特几次想跑。但在亲身体验红军的真情后,他为红军的严明纪律和非凡能力所折服,又留了下来。

    1936年4月,红军逼近昆明,肖克等人考虑到战事复杂,便让勃沙特离开红军。临别时,肖克亲手为他做了一道粉蒸肉,设宴饯行。

    在昆明,勃沙特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一本288页的回忆录《抑制的手》,在英国伦敦出版。在这本书里,勃沙特称赞中国红军英勇善战、纪律严明。他曾对友人说,如果农民都知道共产党是怎样的,没有人会逃走。回国后,勃沙特又写了很多关于红军的文章和回忆录,成为外国人对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介绍。

    五十年后,76岁的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作《长征》一书,沿着红军长征路线进行采访。他写信给肖克将军了解这件事。肖克复信道:“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件不能遗忘的军事活动。我们从湖南进入贵州,用的是旧中国中学生用的地图。图上只有省会、县城、大市镇和大河流、大山脉,只有约20平方厘米大。得到这样一张一平方米大的贵州地图,我们多么高兴啊。我们后来转战贵州东部直到进入湘西,其间全是靠这张地图。”

    1984年10月《人民日报》报道这一故事后,许多外国报纸相继转载,有关部门和热心人士还四处奔走,寻找勃沙特。经多方努力,两年后终于辗转找到了侨居英国曼彻斯特的勃沙特。肖克闻讯,立即通过有关部门,向这位老朋友致以问候和良好祝愿。

    一位老红军:马崇德的苗岭情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热播的《马红军》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电影中的主人公马红军的原型,就是当年长征路上受重伤,得到当地苗族群众全力救护的红军战士马崇德。

    70多年来,每次讲起这段经历,马崇德总会说:“我的命是苗胞救的!”

    马崇德于1913年出生在广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2年他在湖南参军后,被编入红一方面军,成了一名司号员。1934年12月,当红军突破敌人的四道防线进入贵州省黄平县苗岭山区时,马崇德所在的军团与当地土匪、国民党反动派发生激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新农村建设 生态农业 科学发展观 柑橘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