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科技开发“唤醒”垦利“沉睡”盐碱地


  “我家的8亩地种了棉花和玉米,一年下来能收入1万元,现在,我不忙的时候就到园里来打工,每天能挣50元钱,一年也有近万元的收入。”39岁的张春霞是胜坨镇崔家村人,见到记者时,她正在耐盐碱植物科技园里忙着种小叶桦。

  在垦利,像张春霞这样在示范园里打工的农民还有很多。盐碱地的开发为农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拓宽了增收渠道。不仅如此,农民通过亲自参与,看到科学种养的效益,从而转变农业生产理念。“等以后这边的示范品种种好了,我打算拿出几亩地来种苗木。”张春霞说。

  吴旺村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1000多亩盐碱地主要种植棉花,户均年收入不足千元。1998年,县农业部门引导村民改种冬枣,收益比棉花高出了整整10倍。如今,村民们盖起了楼,买上了车。“如果不种冬枣,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我们不可能过上现在这样的生活。”吴旺村技术指导员何振强感慨道。

  烟台大学韩天国教授说:“在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中,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研究都必不可少。只有因地制宜,科学开发,示范推广,走生态高效之路,才能让垦利贫瘠的盐碱地变成良田,才能帮农民找到一条全新的致富路子。”

  对于今后盐碱地农业的发展,张芳表示,垦利县将加大投入,加强与有关院校的合作,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水平,让盐碱地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 本报记者吴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品种 育苗 柽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