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科技开发“唤醒”垦利“沉睡”盐碱地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5-25  互联网

可养鱼蟹可种树荒地变成聚宝盆 科技开发“唤醒”垦利“沉睡”盐碱地

  打开中国地形图你会发现,在九曲黄河蜿蜒入海的地方,有一片年轻的冲积平原,平原的顶端就是山东垦利县——胜利油田所在地。然而,除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外,这里还“沉睡”着100多万亩的盐碱地,由于黄河携沙造陆,盐碱地还在以每年3万亩的速度“生长”。当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面临土地紧张的问题,这里却成为了我国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面对逐年增多的盐碱地,如何科学利用合理开发?如何让贫瘠的土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成为摆在垦利人面前的难题。

  不同盐碱地开不同“处方”

  “盐碱度在3%以下的土壤是可以种植作物的,一般情况下,我们用来种棉花、玉米和小麦,同时进行新品种的开发,而对于濒临渤海、盐碱度重的土地,我们就用来发展渔业。”垦利县科技局副局长张芳介绍说,由于黄河三角洲土壤结构不稳定,易返盐,工程性的盐碱地治理投入大,因此,垦利县听取专家意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根据盐碱化程度的不同,对不同的盐碱地进行规划布局。

  记者在黄河三角洲耐盐碱植物科技园里看到,一排排速生杨郁郁葱葱、随风招展;而柽柳、白蜡等耐盐碱植物也长势良好。园区负责人于科军说,从2008年起,国内的50多名专家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引进和筛选出了可能适宜垦利盐碱地生长的200多种耐盐碱植物。一旦这些品种试验成功,它们一方面将用于盐碱地绿化,另一方面也将被推广出去,引导周边的农民种植,发展林木产业,改变当地单一的种植结构。

  在莱州湾畔的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内,以百亩为单元建设的海淡水养殖池塘一方挨着一方,阡陌纵横。为了找到利用海边盐碱地的最佳方法,从2003年起,垦利就开始海参养殖试验,经过了长达5年的研究,终于掌握了海参养殖和海水资源多级循环利用技术。在专家的指导下,2008年规划30万亩的盐碱地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其中,以发展黄河口大闸蟹为主的淡水区10万亩,以养殖海参为主的海水区20万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单片滩涂养殖区。

  “这样的科学布局和规划,针对性强,成本低,能使我们这里的每一块盐碱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垦利县宣传部副部长王川说,“我们既要在盐碱地上种作物,也要在盐碱地上养鱼蟹。”

  专家指导走高效农业之路

  前期规划布局由专家“开处方”,中期发展由专家做全程指导。2008年以来,垦利县与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烟台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了科技的支撑作用。

  姜士忠是垦利县小岛河海珍品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原来,他在自己建的土池子里养虾、养螃蟹,由于品种退化,发病率高,效益不高。现在,他到渔业示范区来搞养殖,他说:“这里设施全,不仅管养还管卖,而且还有中科院的专家来讲课做指导,特别好。”

  “专家是我们发展高效农业的支撑和保障。”据现代渔业示范区负责人赵志峰介绍,渔业示范区内设有现代渔业研发中心,烟台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都有400亩到1000亩不等的实验基地,科研专家不定期地到基地里育苗和技术指导,同时发展服务加工产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渔业发展产业链。

  在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内采访时,记者恰巧碰到当地的技术专家孙德胜检查柽柳的长势情况,他说,中科院等院所的专家经常为科技园带来新的耐盐碱品种,帮助垦利走植物育苗为主的产业化道路。

  可以说,科研专家的到来不仅为垦利县引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让科研成果在当地“落地开花”,同时,他们通过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给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另外,垦利县在突出棉花这一优势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还先后发展起了冬枣、海参、大闸蟹等特色产业,推动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亩产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

  正是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开发,依托专家,依靠科学技术,使垦利盐碱地的附加值大大提高,盐碱地的租赁价值从几年前的每亩5元,上升到了现在的每亩1000元。同时,养殖海参的亩产值也从几百元提高到了1万元,垦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我家的8亩地种了棉花和玉米,一年下来能收入1万元,现在,我不忙的时候就到园里来打工,每天能挣50元钱,一年也有近万元的收入。”39岁的张春霞是胜坨镇崔家村人,见到记者时,她正在耐盐碱植物科技园里忙着种小叶桦。

  在垦利,像张春霞这样在示范园里打工的农民还有很多。盐碱地的开发为农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拓宽了增收渠道。不仅如此,农民通过亲自参与,看到科学种养的效益,从而转变农业生产理念。“等以后这边的示范品种种好了,我打算拿出几亩地来种苗木。”张春霞说。

  吴旺村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1000多亩盐碱地主要种植棉花,户均年收入不足千元。1998年,县农业部门引导村民改种冬枣,收益比棉花高出了整整10倍。如今,村民们盖起了楼,买上了车。“如果不种冬枣,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我们不可能过上现在这样的生活。”吴旺村技术指导员何振强感慨道。

  烟台大学韩天国教授说:“在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中,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研究都必不可少。只有因地制宜,科学开发,示范推广,走生态高效之路,才能让垦利贫瘠的盐碱地变成良田,才能帮农民找到一条全新的致富路子。”

  对于今后盐碱地农业的发展,张芳表示,垦利县将加大投入,加强与有关院校的合作,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水平,让盐碱地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 本报记者吴佩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5-25/240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