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一对父子的军旅情


一对父子的军旅情

  新华社记者姜玉坤马令

  父亲郑亚兴,旗下有8个公司、资产早已过亿元,却主动申请加入沈阳军区预备役某团,成为一名预备役军官。儿子郑甫仁,都接到了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却选择参军到部队,穿上心仪已久的国防绿。为啥铆足劲儿在部队干?这是因为,这一对父子有着一腔纯朴而真挚的军旅不了情。

  1983年的一个冬日,驻守在厦门的某高炮团“老兵向军旗告别”仪式已经结束,郑亚兴仍紧紧攥着刚摘下的领章帽徽,迟迟不愿上交。“如果不是家里务农实在需要人手,真想再多干几年。”回忆起复员时的场景,郑亚兴仍感遗憾。

  1963年,郑亚兴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的一个农民家庭。1980年年底,他如愿走进军营。

  直到现在,郑亚兴还念念不忘那段火热的生活。“我没念几年书,全靠在部队磨砺出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品质,学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才有今天的事业。”郑亚兴说。

  打小,郑甫仁就爱听父亲讲军旅故事,最爱玩的游戏是拿木枪打仗,也一直渴望着像父亲那样参军入伍。

  2006年8月,17岁的郑甫仁没有考上预期的军校,却收到了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我就是想当兵,一方面参军报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我相信能像父亲一样军旅成才。”郑甫仁说。

  “做人心里得有国家,再说部队也是所大熔炉、大学校。”对于儿子的选择,郑亚兴的态度鲜明。

  就这样,郑甫仁终于走进了魂牵梦绕的军营。2006年12月,在驻守东北边陲的沈阳军区边防某团,郑甫仁开始了新兵生涯。下连时,他体重减了20多斤,训练课目全部合格。

  2008年,在通信连学专业、配属到侦察连锻造之后的他,又被调到一线边防连队,那里冬季气温常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与俄罗斯的哨所仅隔一条100多米宽的河。“站在国门前,就有一种神圣感、使命感,再冷再苦也得站出中国士兵的样来!”郑甫仁说。

  这年年底,郑甫仁以民主测评全连第一的成绩,荣立了三等功。

  去年,连队参加国防施工,郑甫仁又率全班创造3项第一:完成任务最快、攻坚克险最多、质量标准最高,他也挂上了第3枚三等功勋章。

  儿子在一线精武建功,父亲在后方拥军报国。这些年,每逢“八一”等节日,郑亚兴都要去部队慰问。“我能有些作为,就是靠国家和党的方针政策,靠部队的培养。”郑亚兴说,“饮水思源,咱得懂得报答!”近5年,支援灾区、资助失学儿童、探望老红军……他为公益事业捐款近200万元。

  2007年,郑亚兴偶然了解到,自己够条件参加预备役,就主动找部队领导提出申请。没多久,他被沈阳军区任命为预备役某团后勤装备处副处长。

  “如果有一天打仗,只要祖国需要,我绝对敢上前线,把家底拿出来也绝不含糊!”郑亚兴说。

  2008年年底,面临士官选取,郑甫仁犯了难。部队需要他,可他也知道父亲的企业正值用人之际。郑亚兴却告诉他:“安心在部队好好干,我就放心了,我这把骨头还硬着呐!”郑甫仁理解父亲的心,说,“当一个好兵,是尽忠也是尽孝!”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质量标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