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蕉农为什么总被流言“中伤”?


蕉农为什么总被流言“中伤”?

  □□ 冯克

  近期,广东一家媒体在《打药催熟香蕉卖水果也有潜规则》的报道中称“误服乙烯利会出现呕吐、恶心及灼烧感,长期服用对人体有害而无利”,使用乙烯利来催熟香蕉存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此报道一出,顿时被多家电视台转播并在网上引起围观。这则未经专家证实,错误地将用乙烯利催熟香蕉和服用乙烯利等同起来的不实报道,造成市场消费恐慌,导致蕉价急剧下降。

  4月28日,笔者接到海南一位姓彭的香蕉种植户打来电话,称不到一周时间,香蕉收购价从每公斤7元直线跌到每公斤不到3元,跌得他是一头雾水,眼瞅着一年辛苦即付东流,更是心急如焚。

  从“健美猪”开始,食品质量安全的多米诺骨牌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接连推翻,消费者惶恐和防范的神经正空前紧绷,几乎到了风声鹤唳的地步。包括《农民日报》在内的多家中央主流媒体虽然接连刊载相关专家访谈,用科学依据佐证,规范使用乙烯利进行催熟是香蕉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科学使用乙烯利不会造成任何副作用,这也是世界上广泛应用了百年的技术。但广东这家媒体的不实报道引发的谣言已然汇入食品安全的“舆论波”中,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杀伤,再一次殃及老彭这些无辜的蕉农。

  为什么会说“再一次”,因为搜索相关信息不难发现,蕉农早已不是第一次被虚假报道的流弹“中伤”了。2006年,已经有媒体报道“香蕉使用化学剂催熟有害人体健康”,致蕉价大跌,蕉农损失惨重;2007年,媒体报道的“香蕉患癌”事件和香蕉含有类似SARS病毒的谣言再次重创香蕉产业。

  笔者就纳闷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蕉农?

  某些媒体由于“守土无责”、报道“越位”滋生出背离事实真相的虚假新闻,是这些伤农事件的直接“祸源”。以此次事件为例,不否认记者相关知识欠缺的短板存在,然而将采访中应有的求证程序抛诸脑后,仅凭“合理想象”便妄下定论,就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当下食品安全“舆论场”的人声鼎沸,不能不让人猜疑广东这家媒体记者对于收视率和轰动效应片面追求的主观意图。

  “纸馅包子”的警钟声犹在耳,媒体应时刻以职业道德反躬自省,充分认识到任何一条虚假信息经过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后将会被几何级数地放大,其危害顷刻间可以毁掉一个产业。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当口,涉及农产品的报道,媒体要慎之又慎,一方面在容易捕风捉影的舆论环境中激浊扬清,担负起正面引导的功能;另一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农业和农民多一份社会责任,不能再让这样的“无良报道”任意践踏农民艰辛的付出和收获的希望。

  同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缺位”也影响了蕉农利益。海南出产的香蕉消费市场主要在内地,单打独斗的蕉农无力承担高额的运输成本,只能依靠中间商,定价权被其牢牢把控,且大部分利润被他们攫取。老彭就担心收购商趁谣言散布之机打压价格从中牟利,媒体的报道也印证了这一担心:一些收购商的确收到短信提醒,称国产香蕉将要降价,进一步引发了市场恐慌,而内地大城市的市场监测信息则表明香蕉价格并未出现大的波动。

  这种情况就需要地方政府为农民提供及时更新的市场信息服务。笔者曾经在黑龙江省虎林市看到,每一个村子都在明显位置挂着一块电子显示屏,随时更新全国几大粮食市场的价格信息。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农民出门一望便知,显示屏虽小却赋予了农民与收购商协商定价的话语权。

  归根结底,蕉价下跌还是因为蕉农个体种植太过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生产组织形式还“不到位”。必须大力发展规模种植和经营,抱团成立香蕉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及时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市场信息,避免被中间商牵着鼻子走;通过合作社与销地市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销关系,通过农超对接等方式来减少流通环节,逐步扩宽香蕉流通销售渠道。如此,在减少成本、增加利润的同时,蕉农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才能更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香蕉 病毒 粮食 信息服务
下一篇 :图片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