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二十四节气: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背出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有的甚至不知二十四节气为何物。但二十四节气却“默默”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套时间体系。

    用五千年的文明诠释24个灵动的节气,我们发现,二十四节气不仅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成为指导农业发展的教科书,还融汇了许多祭祀、宗教、庆贺、游乐等内容,逐步演变为中华民族节日习俗的组成部分,成为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的创制,是我国先民在和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总结,可以说二十四节气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不亚于“四大发明”。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察者。”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除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还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农耕文明的繁荣。

    二十四节气除了指导农业生产外,业已潜移默化为中国大众灵魂深处的一种情结。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成为了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已融入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民间盛传的“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说法,正是这些节令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的具体展现。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一种文化的切面来触及一个节气:立春的迎春祭祀、雨水的中华雨文明、惊蛰的春耕图腾、清明的家国情怀、谷雨的茶文化……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晓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二十四节气 夏至 冬至 雨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