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桂林是一个生命体,那么漓江绝对是桂林的灵魂。泛舟漓江,几乎和山泉一样清澈、透明的水面上,低眉可见奇峰倒影、如画青山,仿佛一切都置身于仙境之中,诗情画意。远眺江岸,牧童悠歌、渔翁闲钓,古朴的田园人家炊烟袅袅,仙乐飘飘。
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名城,桂林声名远扬。早在2000多年前,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在岭南设置桂林郡,桂林就成为了“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南疆重镇。这个纵贯连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桥头堡,同时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壮、苗、瑶、侗等多个少数民族在此和谐共融。开创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先河的《印象·刘三姐》,更是给力当下桂林市“文化立市”的发展愿景。
漓江岸走出
“歌仙”刘三姐
伴随着半个世纪前一部畅销电影《刘三姐》的热映,美丽的桂林山水、美丽的刘三姐、美丽的山歌,迅速风靡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前往桂林游览如画的山水,寻访美丽睿智的刘三姐和实地聆听广西山歌,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相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自编自唱,歌如泉涌,悦耳动听,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出奔,不知所终。民间多以为双双成仙而去。另有传说刘三姐聪慧过人,能歌善唱,出口成章,以歌代言,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不过对歌者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便会罄腹结舌,无歌相对,羞赧而退。为此,刘三姐的才华遭到了流氓恶霸的嫉恨,后将她害死于柳州。刘三姐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也有说她在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而化为石。
虽然传说不一,但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对她的尊崇与热爱却是一致的,广西许多地区都立有刘三姐的塑像或刘三姐庙,尊她为“歌仙”。每有新的壮歌集问世,人们必先捧一本供在她的像前,以致现在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传颂。
漓江水幻化《印象·刘三姐》
刘三姐自从搬上银幕的那天起,就对广西旅游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广西的山山水水,无不蕴含着刘三姐的故事;广西的民族文化,无不烙上了刘三姐的音符。广西的旅游资源、旅游商品、旅游文化,很多都与刘三姐有关,而刘三姐文化也在广西旅游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得到不断升华。
2003年,中国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作品《印象·刘三姐》问世。夜幕降临,每当一句“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的优美歌声划过浓浓的夜色,《印象·刘三姐》便用光影撩开了夜的幕布。剧场是举世无双的如梦如幻的桂林山水,背景是方圆两公里的漓江、12座神秀的山峰和深邃的天空。刘三姐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后,巧借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观,配以变幻莫测的灯光,创造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剧中600余位演员,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民,竹筏、渔网、耕牛、自行车、鸬鹚等演出道具,都是当地渔民平时的生产生活用具;漓江牧童、洗衣村妇、渔舟唱晚、撒网捕鱼、耕牛归家等场景,都是当地渔民平时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
目前,这部将传统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神来之笔”,不仅突破了传统的“三面墙加一个空地”的舞台模式,而且巧妙地把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留给人们的印象进行巧妙嫁接和有机融合,让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在山水间展现出一幕幕原生态的艺术画面。人们在看演出的同时,也在看漓江人的生活。
“刘三姐”唱出的好生活
荣获“第三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的《印象·刘三姐》,不仅为广西旅游业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且改变了大桂林的旅游格局。过去,游客游完漓江在阳朔上岸后,往往只在西街作短暂停留,随即返回桂林市。如今,惬意的游客观赏完《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后,很多人会选择在这里住下,阳朔旅游因此出现了空前的火暴。
与此同时,《印象·刘三姐》还拉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餐饮、宾馆、房地产和运输等产业,当地的发展又给演出带来大量客源。阳朔县高田镇率先推出民居旅游后,目前家家搞旅舍,人人做导游,全村106户427人中有230人从事导游业,仅此一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就可达5000元以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4-30/165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