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充分论证后,省政府研究决定,“小麦高产攻关”列入“十一五”规划,在全省麦区开展为期五年的高产攻关活动。省政府成立了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赵树丛是组长,胡承霖任副组长,具体研究和部署小麦高产攻关事宜。
从2005年秋种开始,一场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的农业生产大会战,在安徽亳州、宿州、蚌埠、淮北、阜阳、淮南、滁州、六安、合肥等9个小麦主产市拉开了帷幕。
一心扑在小麦田里,就是为了改变农民“大播量”“一炮轰”等传统种植习惯
“让13亿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让广大农民过上富裕的日子,是农业科技人员肩负的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有着59年党龄的胡承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胡承霖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长期从事小麦栽培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几十年来,他跑遍了江淮大地,对麦产区的土壤、墒情、肥力、农民种植习惯等了如指掌。1985年他就被聘任为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并任安徽省小麦专家顾问组组长。“吨粮田开发”、“四五六”攻关、“安徽小麦”……他主持的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和编写的一系列著作,为安徽小麦高产栽培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石。
他说:“安徽小麦单产之所以长期徘徊,是因为播量大、行距窄、‘一炮轰’施肥、品种和播期不协调、整地质量不高、灌溉方法落后等原因造成的。这些不科学的种植习惯不仅加大成本,不利于麦苗生长,而且容易造成后期倒伏,影响产量。”为此,“小麦高产攻关”启动后,“上足了发条”的胡承霖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农民长期固守的种植习惯。
涡阳是皖北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小麦生产大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180万亩,由于地处黄淮地区最南端,小麦生产的气候条件相对较差,平均单产一直徘徊在700斤左右。胡承霖的第一个高产攻关示范点就选定在这里,并设定了全县亩产超1000斤的目标。他说:“小麦千斤县在这个纬度上从来没有过,在这里搞出一个千斤县来,虽然困难很大,但极有示范推广价值。”
从此,他成了涡阳的“常客”。各乡镇相继建起示范片、示范方、示范田块,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从楚店到新兴,从高炉到店集,从陈大到青疃,都留下了他劳碌的身影。
2009年冬天,淮北气温比常年低得多,导致麦苗生长不足。胡承霖提出用分次施肥的方法来解决,新兴镇种粮大户刘彪认为“老规矩不敢破,麦子毁了当年穷”,不能眼看着麦田减产。胡承霖提出跟他签“赔偿协议”,如果麦子少收,就按最高市场价赔他钱。刘彪被胡承霖的决心打动了,按照他提出的方法施肥,亩产比往年高出200多斤。
一次,胡承霖给农民讲解科学播种的好处,要求把播种量从每亩40多斤减到18斤。村民们更相信祖辈留下来的口诀:“宁愿多下种,不能等到苗少捶心口。”有一个村民碍于情面,白天播了18斤麦种,夜里又偷偷溜回地里,补播了17斤种子。结果到麦收时,他傻了眼,由于麦苗过密,造成后期倒伏,亩产只有700斤,而按照胡承霖要求种的小麦,亩产达到1100多斤。
胡承霖深知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所以除了在课堂上一遍遍苦口婆心地讲解,在田头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给农民示范外,他铆足劲在示范片上下功夫,就是要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让农民对科学种田的道理口服心服,自觉自愿地改变传统种植方式,按照科学的方法种植小麦。
高炉镇陆杨村是胡承霖的试验点之一,攻关方案实施第一年,就取得了明显效果。村支书巩向海说:“按照胡老师的指导,现在村里1.5万亩麦田全部实现统一深耕,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植保,统一收割,攻关第一年就达到800多斤,现在最好的田块能达到1400斤,比以前翻一番还要多,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农民孙子富说:“胡老师总对我们讲,如果不科学种田,成本大,收益低。科学种田,成本小,收益大。现在一亩地种子省15斤,肥料钱省20元,成本能降几十块,我们合作社1600多亩地,不算增产的效益,光成本就能节省好几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4-11/164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