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黄守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都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同步”),并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安排,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三化同步”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和本质要求,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
一、“三化同步”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极为紧迫的重大任务
“三化同步”是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规律。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看,相对于工业化、城镇化来说,农业现代化属于慢变量,能否实现“三化同步”、顺利推进现代化的关键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从加强农业、搞活农村入手,推进改革开放,调整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于协调。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能力,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农业连续七年稳定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农民收入连续七年较快增长、农村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有力地支撑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很大。虽然过去连续七年粮食丰收,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仍存在一定缺口,需要依靠库存和进口弥补。随着农产品进口依存度不断提升,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挑战。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还比较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稳定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虽然过去连续7年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较大。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公共事业发展等与城市也有较大的差距。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时期,给农业农村发展既带来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工业化、城镇化将扩大农产品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空间。一是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农产品的生存性需求增加。预计“十二五”末期全国人口将超过13.9亿,增加4000多万人。
多一个人就多一个农产品消费者。二是随着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增加。“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将突破7亿,增加7000多万人,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多一个人进城,就少一个生产者,多一个消费者。同时,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也越来越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农产品。三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改善性需求增加。“十二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都将超过7%,农产品改善性需求将持续增长。四是随着工业用途拓展,农产品的原料性需求增加。
工业化、城镇化将带动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率、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积极作用,但也使农业生产要素约束逐步趋紧,对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不利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诸多影响,推动农产品供求关系进入紧平衡时期。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产品总量平衡的脆弱性日益凸显,品种和区域结构失衡的矛盾趋于加剧。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源要素存在着自发从农业转向工业、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倾向,再加上城乡二元体制的作用,农村土地被低价征收、劳动力被廉价使用、储蓄存款被大量抽取,农村资源要素价值流失严重,使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失衡。从目前的情况看,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经绷得很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趋于临界点,农业现代化滞后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制约。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4-08/164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