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应对招工难,企业该做什么


应对招工难,企业该做什么 ——来自青岛港加强农民工队伍建设的启示(上)

  □□本报记者吕兵兵于洪光

  春节过后,各地频现招工难现象,而在拥有2.4万多名员工、其中8000多名为农民工的山东青岛港,却呈现出农民工队伍“入港愿望大、稳得下、留得住、干得好”的现象。对此,记者在青岛港采访多日,探寻根源。

  “青岛港对待农民工,始终坚持‘一张单子开工资、一个平台保发展、一个家里知冷暖’,以确保农民工在薪酬待遇、民主权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和权益,这是企业应当履行的职责,也是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青岛港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这样总结。

  应该说,青岛港加强农民工队伍建设的实践,对于眼下企业如何

  应对“用工荒”,解决招工难题,很有借鉴意义。

  “黄金18条”: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

  常德传认为,破解招工难的治本之策,就是为农民工提供和当地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让农民工更多地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红利。这在青岛港,早已执行了多年。

  “讨薪”、“不公平”等与农民工经常相连的辛酸在青岛港从来没有过,“一个单子拿工资,一个食堂吃饭”、“平等”、“主人翁”是他们能充分感受到的真实经历。

  青岛港党委书记王论诚介绍,2009年,青岛港为农民工同比涨了13%的工资,实现了农民工工资近5

  年翻一番,目前人均已达3200元。此外,为农民工缴纳五项社会保险,设立了全勤激励奖、积累贡献奖、合同制津贴、住房补贴等。

  “十一五”期间,青岛港投入3813万元,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员工进行体检;投入9103万元,发放节日奖励;投入2.6亿元,重奖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民工;投入1.4亿元,改善农民工工作场所和家庭生活取暖。

  机制上的保障是温暖人心的关键举措。2007年,青岛港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工队伍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农民工管理工作的决定》,保障了农民工在工资奖励、五险一金、技术评级、培训学习等方面的权益,被农民工称为“黄金18条”规定。

  启示:多年来,正是农民工的廉

  价劳动,支持着餐饮、家政、物流、建筑等行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工对于待遇和保障的要求已不同以往,如果企业仍希望通过赚取农民工的廉价劳动维持最大利益,而不愿意向农民工提供待遇、教育、住房、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障,“招工难”就不足为奇。

  培训提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今年2月18日开始的青岛港第二期培训提纲中,有两处特别规定:将农民工工艺师单独作为一个工种纳入培训对象,对各地区农民工办事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对农民工而言是特别“奢侈”的词汇,

  在青岛港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伴侣”。

  王论诚坦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企业应该让农民工获得充分的学习提升空间,真正掌握技能,进而实现自身价值。

  青岛港建设了一个人才培训中心、10个科技创新基地、100个职工图书室和1000个职工学习园地,以集团为中心,年年组织农民工进行脱产大培训和考工晋级,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练什么、精什么”,农民工由过去的单一装卸工,发展成机械司机、理货员、船舶水手等20多个工种,过去只会搬搬抬抬的农民工,成为了5000多名具备高技能的“金蓝领”。

  同时,青岛港坚持“五不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的人才观,引导广大农民工岗位成才。“十一五”期间,青岛港先后开创了农民工第一次转合同制、第一次被任命副队长、第一次在青岛港入党、第一次被任命副经理、第一次评职称、第一次转城市户口等12个“第一次”。

  如今青岛港的农民工,已有3075人被录用为合同制工人,37人担任了队长和副队长,540多人担任了班长和副班长,250多人入了党,1671人入了团。

  启示:更多的培训机会,同等的提升空间,在青岛港,农民工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充分实现人生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胡平认为,其实,农民工的数量、来源是足够的,问题在于多数企业不愿意在培养上下功夫,只想一下子找到所需要的具有相关技能或知识结构的人才,客观上加剧了“招工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收入 积累 总结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