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水润蜀乡春


    □□ 本报记者阮蓓

    四川“因水而兴”,但今天的四川水利建设已大大超出了传统的意义。“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要解决的不止是干旱、饮水问题,还有农业从传统到现代跨越的问题,以及农民在农业转型升级中持续增收的问题。

    万源市茶垭乡邱家坪村村民唐思维老人一提起去年完工的人工渠“巴山红旗渠”就热泪盈眶,不仅是因为自己活了70年终于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更因为有了水,邱家坪的发展大大提速:被纳入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规划,无公害蔬菜、青脆李、旧院黑鸡、板角山羊等一个个“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纷至沓来,特色农产品远销国内外。“水窖修在烟地边,栽烟赛过捡金砖。”会理县公路边的标语、折射出了水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变化。因为水,会理烤烟产量达到80余万担,烟农收入5亿多元,成为全国第一烤烟大县,有了水,当地的石榴种植达到22万亩,产值8亿元,成为全国第一石榴大县。

    为打通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2009年,四川省启动首批20个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创造了“竞争立项、集中投入、民办公补、先建后补”机制,将1.6亿元中央资金放大为16.03亿元的实际投入,共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3.6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4.6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1.47万亩,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2010年,又有26个县通过竞争获得第二批“小农水”建设重点县资格。

    锐意创新让“小农水”迅速成为“大家业”。平昌县双鹿乡潘桥村一年前家家靠天吃饭,青壮年外出务工。如今,村民们积极“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整山平塘,修渠建池,一个个库连塘、塘连池、池归田,大雨能排、小雨能蓄能灌的小型水利网呼之欲出。以前请不动的蔬菜大户都抢着来,规模流转土地,大手笔投入,建蔬菜大棚和种苗基地,外出打工的人也吸引回来了……昔日的贫困村处处呈现出“水兴百业旺”的崭新景象。

    完善的水利设施吸引业主激活产业,也给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方式正在向规模、集中、集约的生产方式转变,因水而来的集聚效应也越来越多地在四川农村形成。

    “如今,‘小农水’落实到哪里,其他涉农项目就打捆配套到哪里;哪里‘小农水’搞得好,我们就把路铺到哪里,土地就整理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新农村建设就跟到哪里。”平昌县副县长阙作强说,到目前为止,全县通过竞争立项、获得项目打捆支持的村有71个。

    

    两年来,国家给予这71个村“小农水”项目资金共3300余万元,整合现代农业、新村建设、集雨排灌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高达9874万元。

    四两拨千斤,真金白银的实惠促使各地掀起水务机制探索创新的高潮。巴中市率先在全省对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完成确权颁证工作,重点探索将产权进行抵押贷款,通过养殖和水费来偿还,贷款资金再用于农水建设;广安市广安区改革投入机制,把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关的项目全部纳入农建大示范区范围,以坡改梯、经果林为重点,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打造了广安区枣山广罗农建示范区、广安区观塘代市农建示范区,每个示范区规模都在1万亩以上,带动了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池春水被激活,随之而来的还有观念的转变。“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有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内容,划定了水资源开发红线,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深含保护水、用好水的现代理念。水利厅负责人在算账,通过修复和新建渠系配套,灌区每年节水240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座小型水库,完成全省已成灌区渠系配套建设需投资161亿元,平均新增1亩有效灌溉面积的投资为1900元,不到新建灌区的1/2,可谓费省效宏,立竿见影……可持续的观念将水与经济发展纳入了更加良性的互动。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四川水利每投资1亿元,在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等方面产生的效益就能达到4.2亿元,对GDP的贡献就能达到6.2亿元——“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成为各地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大好契机。

    更大的变化还在发生。2011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指出,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契机,四川以“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突破口,举全省之力,把四川的水资源加以整合,不仅要再续“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辉煌,更将为四川农村发展开创新局面提供持续稳定的动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蔬菜 石榴 外出务工
上一篇 : 水润蜀乡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