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是世界上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农书。齐民,即平民;要术,即生产和生活所必备的技术知识。《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是北魏(386-534年)时期杰出的农学家,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大约是山东益都(今寿光附近)人,生于北魏孝文帝(467—499年在位)时,曾任北魏高阳(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守。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割据,战争时有发生,社会动荡不安。在此之时,人们迫切地需要社会安定,发展生产;同时,由于该时期的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因此,社会上急需一部反映、总结当时生产经验,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的技术书籍。《齐民要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明确地交待书中内容的来源:“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采捃经传”是摘编贾思勰当时所能见到的历史文献。据统计,《齐民要术》一书引用前人的著作大约150多种,包括《汜胜之书》、《相马经》、《四民月令》、《广志》等书。这些书籍以后都失传了,书中的部分内容就是由于《齐民要术》的摘引得以保存下来。贾思勰在摘引前人著作时,大都注明了出处,反映了作者治学的严肃认真。“爰及歌谣”是搜集我们现在称之为“农谚”而在民间流传的经验。《齐民要术》中收集了农谚30多条,形象生动地讲清了农业生产中的问题。“询之老成”是通过走访实际调查,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的人请教。从《齐民要术》记载的内容看,贾思勰当时调查的范围遍及整个华北地区。“验之行事”是作者对以上三个方面获得的知识,在实践中自己亲身进行验证。据此可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是对当时农业生产的科学反映。
《齐民要术》一书由序、杂说和正文三部分组成,其中杂说一篇,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是北宋以前掺入的他人作品,并非贾思勰原书内容。正文部分共有十卷92篇,11万余字。所收内容非常广泛,正如贾思勰自己所述:“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由田间生产开始,一直到农副产品加工,有的部分甚至讲到了烹饪。因此,可以说《齐民要术》算得上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前两篇的“耕田”、“收种”相当于农业生产总论,其余的90篇相当于农业生产的个论。具体内容涉及粮食、纤维、蔬菜、果树、蚕桑、林业、染料、畜禽、水产等生产项,还有加工、贮藏等内容。《齐民要术》科学地反映了当时北方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科学成就。在土壤耕作方面,总结出了以抗旱保墒为中心的耕—耙—耱耕作技术体系,要求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势、不同土质、不同墒情采取不同的耕作措施。在种植制度方面,提出了20多种轮作方式,总结出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种植经验。在选种育种方面,书中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古代品种资料,包括粟的97个品种,黍的12个品种,穄的6个品种,粱的4个品种,秫的6个品种,小麦的8个品种,水稻的36个品种。在叙述这些品种时,贾思勰按照成熟期、产量、性状、抗害能力分别进行描述,反映了当时选种育种工作的先进水平。
《齐民要术》还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当时的一些生产经验。在“种瓜第十四”中贾思勰指出:“凡种法:先以水净淘瓜子,以盐和之。(盐和则不笼死。)先卧锄耧却燥土(不耧者,坑虽深大,常杂燥土,故瓜不生。)然后掊坑,大如斗口。纳瓜子四枚、大豆三个于堆旁向阳中。(谚曰:‘种瓜黄台头。’)瓜生数叶,掐去豆。‘瓜性弱,苗不独生,故须大豆为之起土。瓜生不去豆,则豆反扇瓜,不得滋茂。但豆断汁出,更成良润;勿拔之,拔之则虚燥也。’”在“种韭第二十二”中,作者叙述:“若市上买韭子,宜试之:以铜铛盛水,于火上微煮韭子,须臾芽生者好;芽不生者,是裛郁矣。”这是历史上快速测试种子发芽力的最早记载。在“种槐、柳、楸、梓、梧、柞第五十”中,作者指出:种槐子,在“好雨种麻时,和麻子撒之。当年之中,即与麻齐。麻熟刈去,独留槐……明年劚地令熟,还于槐下种麻。(胁槐令长。)三年正月,移而植之,亭亭条直,千百若一。(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若随宜取栽,非直长迟,树亦曲恶。”反映当时已了解植物因争阳光向上挺长的特性,并利用在林业的生产实践中。在“养猪第五十八”中作者指出:“供食豚,乳下者佳,简取别饲之。愁其不肥——其母同圈,粟豆难足——宜埋车轮为食场,散粟豆于内,小豚食足,出入自由,则肥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3-31/163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