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我痛苦,因为它正成为一个“问题”


  “人去楼空”是梁庄日常生活的景象。与此同时,城市里却拥挤着无数的农民。第一代打工者还是愿意在村里盖房子,而年轻的打工者们,处境则更加尴尬。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工厂里刺鼻的气味,塑料高温车间里的眩晕和呕吐,以及年轻生命莫名其妙的死亡……这些漂泊在城市里的农民,似乎并未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对健康的威胁,以及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将造成何等的破坏。

  记者:近年来,农村的环境问题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

  梁鸿:农村的环境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除了已经变黑的坑塘,梁庄环境遭受的破坏更多的表现在因烧砖而深陷的大片田地,以及被挖沙机不断掏空的河道。烧砖和挖沙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多大的好处,有限的几个用工名额是以破坏村庄的生态环境为巨大代价的。看到村里的老人愤愤不平并为此奔波,我们也会感到欣慰。但是村里的大部分人对这个问题表现得似乎还是很麻木。

  环境问题决不只是人的健康被损伤的问题,它最终伤害的是民族的心灵。河里有鱼,岸上有树,天上有鸟在飞,一个优美的环境,能培养一个民族非常深沉、优美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个地方都污染严重,树挖了,山被毁了,河水变黑了,我觉着这对一个人心灵的破坏非常大。

  从客观上讲,这七八年,农村污染是受到了特别关注的,比如治理坑塘、村庄整治,都有明确的要求,我觉得大家都意识到这些问题了,也在着手改变,但是我认为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改变对我们这个民族多么重要。

  记者:你在书中曾经提到寂寞的文化茶馆和戏台子,这些看似充满前景的符号一开始就显得寂寥无助,那么对于村庄的未来,你有什么看法?

  梁鸿:总的来说,梁庄传统的农耕文化结构方式正在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的状态,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乡村进行着博弈,他们的力量悬殊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乡村,并不纯然是被改造的,或者,有许多东西是可以保留的,因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深层情感。乡村也并非都是绝望和心痛,其中总是包含着温暖与坚韧,在我看来,梁庄也还隐约闪现着永恒存在的希望。

  非常欣慰的是,我们的政府越来越关注乡村的发展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很多具体的惠农政策颁布。但是,如何把这些政策真正落实,变为有效的、能够深入乡村生活和心灵的举措则需要认真思考。不能弄个架式放那儿,至于能不能真正运行则不管。但总的来说,并不是没有希望,我想,如果我们的政策执行者在执行具体的政策时,能够从农民的情感、农民的需求,能够真正以爱国、爱家者的身份加以考虑,而不是只从可量化的经济指标去考虑,即使问题再多,也会慢慢地有所改善。

  

  

  梁庄一隅。

  

  

  梁鸿近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回归 缺失 伤害 强化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