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的论断让笔者印象深刻:“科技增粮增收,是今年农业发展的最大亮点。”52%的贡献率使科技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科技的力量有多大,有两个例子可见一斑。2008年,山东济宁小麦灰飞虱大面积暴发,导致5月20日前套播的玉米发生粗缩病,将造成玉米大幅减产甚至绝产。专家调研后发现,这是由于当地小麦套播玉米引起的——易患粗缩病的玉米苗期与传播粗缩病的小麦灰飞虱传毒高峰期吻合。此病被称为玉米的“癌症”,难以根治。然而专家却发现了最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改变耕作方式,小麦不给玉米留套种行,小麦收获后免耕直播玉米。2009年开始,山东省农业厅按照专家建议耕作,不仅没有增加任何成本,反而实现了小麦每亩增产100斤,玉米每亩增产100斤。
还有一个例子:甘肃旱区,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仅靠一项小的技术改革——“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坐地增产30%,达到500公斤,引起全国北方旱作农区的高度关注。以前是单行覆膜,现在起两行垄,一起蒙上薄膜,垄沟种玉米,保温、保墒、集雨、压草。据测算,若推广这项技术,“十二五”期间,甘肃5年增粮50亿斤没问题。
类似这样的实用技术还有许许多多,但这些技术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看似简单的改变,却带来了神奇的效果。说“简单”,因为这些技术都不是单纯来自实验室,都不是充满术语的“高精尖”,但却是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说“神奇”,因为这些技术在几乎没有增加人力、物力投入的情况下,仅仅利用现有条件就能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改变。这就是农民们最需要的轻简式、“傻瓜式”技术。
轻简化技术的研发、推广离不开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协同努力。农业科研和推广是一对谁也离不开谁的孪生兄弟,一边是院士专家等高端科研人才,一边是扎根基层的农技推广大军,我们既需要专家们把现实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透过现象看本质,剖析难题,提出解决方案,更需要基层农技人员因地制宜,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农民“咋回事,该咋办”,千方百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让科技更有活力,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强化产业技术研究和生产实际结合”。近年来,财政部、农业部大力实施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农业行业科研专项都着重突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机制,一改原有“唯论文”式的评价方式,引导更多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同时,经过近年来的改革与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也日趋完善,很多地方的农技服务网络都延伸到了村。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二五”期间,有了科学的科研机制和健全的推广网络,科技贡献率必将稳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方式也将不断优化升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1-05/15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