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的规模经营在“十二五”期间将会不断扩大,农资行业还能保持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多久呢?这应该是“十二五”期间中国农资行业的新命题。日前,由《农资导报》社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农资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心议题是土地集约化背景下的农资产业变革方向。相关部门官员、经济学家及业界人士逾百人与会,共同探索农资行业“十二五”期间如何适应规模农业发展,从宏观形势和整个农业产业链上为农资产业寻找新定位与发展方向。
经济学家茅于轼、国务院参事刘志仁、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张延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守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李正先、新加坡企业家协会主席游迪翔及多位农资企业高管,就中国农业经济现状与发展、推进中国农资产业发展、中国土地流转与发展趋势及土地集约化对农资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与会者认为,宏观上,中国农业的变革为农资产业带来了新机遇。在国内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数量上已经能够保证充足供应并长期适应现有耕作模式的情况下,化肥、农药产业需要应对土地集约化“大考”。随着土地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种植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很大程度上改变农民的用肥习惯。因此,农资企业也应该逐步延伸销售链条,直接与土地经营者对接,有效减少农资产品的流通费用,降低其采购成本,进而使农资产品价格更为优惠。同时,土地集约化还会促使农户更关注价格、更在意化肥质量和劳动力成本,这就要求农资经销商扩大规模,提高服务能力。
据悉,由《农资导报》主办的中国农资发展论坛已经举行过两届,分别以新产品新技术、投资与融资为议题进行探讨。该论坛已经发展为农资领域一个重要的对话平台。 本报记者王泽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0-12-23/159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