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文件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黑土耕地质量明显提升。
好地产好粮,黑土最珍贵。当前,黑土地质量面临哪些问题?保护利用形势如何,难点在哪,又该如何建立长效机制?
黑土家底厚薄几何
“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这句长期流行在东北地区的谚语道出了黑土的优秀。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的优质土地。东北地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也是我国黑土的主要分布区。按照《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纳入保护范围的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其中,内蒙古0.25亿亩,辽宁省0.28亿亩,吉林省0.69亿亩,黑龙江省1.56亿亩。
近年来,黑土地的退化持续引发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表示,自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垦以来,东北黑土地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加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土壤侵蚀等,造成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问题十分严重:土层明显变薄,黑土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6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平均30厘米,有些耕地甚至出现“破皮黄”。肥力明显变瘦,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世纪50年代开垦前的80-100克/千克下降到25-30克/千克。质地明显变硬,不少黑土区旱地土质硬化、土壤板结,蓄水保墒能力下降。
“黑土地堪比大熊猫。”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绿色发展团队首席研究员金书秦说,中央先后两次用“大熊猫”来形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2015年,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2020年,提出要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在金书秦看来,第一次说的是数量,针对的是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第二次说的是质量,针对的是耕地质量退化的问题。耕地保护要数量与质量并重。无论是耕地数量还是质量保护,都是“藏粮于地”战略的具体要求,也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黑土地为主的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最可持续的粮食稳定增产地区。2020年,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5.9%。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说,粮食和农业生产的根基是耕地,只有切实保护好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才能夯实东北地区的粮食和农业生产基础。只要东北地区的粮食和农业生产稳住了,国家粮食安全也就有了坚实的支撑。
保护利用如何开展
作为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模式之一,梨树模式自去年以来深受社会关注。“黑土这宝贝不能在咱这辈人手里整没了”,在吉林省梨树县的农田里,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秸秆是梨树模式的奥秘所在。他用手抠开了一些尚未腐烂的秸秆,下面的土壤黝黑发亮而又潮湿,几成泥状。“梨树模式的核心就是在地不翻耕、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直接免少耕播种,解决传统耕作带来的用养脱节问题。不仅可以抗旱保墒,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玉米根系能扎得更深,抗倒伏。”王贵满说。
当地处黑土地腹地的梨树县实施免少耕技术时,吉林省公主岭市则针对当地的黄黏性土壤探索了秸秆深翻技术。秋季玉米机械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覆盖地表,采用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翻转犁进行深翻作业,深度达到30厘米,不仅增加了土地的有机质,还缓解了土地板结。公主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孟凡强表示,公主岭市今年深翻面积达到22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50万亩,比去年增加20%以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21-08-24/27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