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上自七十九,下至刚会走,跳唱表戏法,人人有两手”——


  随着“魔术经济”越走越好,越来越多的魔术师回到故乡,亲力亲为地打造起了“赵庄魔术”的文化品牌。由当地魔术协会组织的两年一届的“魔术节”,活动规模从“全乡”扩大到了“全国”。

  2010年前后,原本以现场性与保密性为特色的魔术表演遭遇了新一轮挑战:随着移动网络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普及,观众们坐在显示屏前便能看到世界各地的名家表演;随着“魔术解密”成为自媒体产品中的一个热门类别,魔术家们赖以为生的“托儿”也纷纷为大众所知。为此,魔术师们纷纷琢磨起了“转型”,从“围起场地卖门票”转向了“以文促商”。

  “魔术搭台,经贸唱戏”,大黄村的魔术产业由此走向了经济文化的多元融合。“开着舞台车,带着小商品,免费演艺聚拢人气,热情宣讲推广产品。”在王献坡看来,从前是靠着魔术本身赚钱,现在是靠魔术打开消费市场,“与其说是魔术的衰退,不如说是产业模式的变化。”

  距离“献坡魔术工作室”不远处,“刘顺魔术传习所”同样选择了“以商养艺”“以艺促商”:两层楼里,楼下销售日常小百货与简易魔术道具,楼上则定期开设魔术培训班。男主人刘顺虽已年近六十,仍作为赵庄魔术的代表人物活跃在大江南北的魔术舞台上。

  2016年,大黄村成了中国魔术界的道具产销大本营,带动了小商品批发和图书经销等特色产业,总销售额超过了35亿元。2017年,魔术道具“乾坤袋”通过“宝丰供销土特产网上交易平台”首次进入香港市场,“魔术经济”走上了网络宣传、文化传播、商品经销为一体的新方向。

  

  复兴本土魔术,打造“新魔术之乡”

  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市场萎缩与转型挑战,“赵庄魔术”自身的薄弱之处也越发显露:从业艺人文化水平偏低,团队表演效果良莠不齐,节目内容缺少变化,经营方式僵硬滞后……作为产业效益的内生动力,打造“新魔术之乡”成了大伙儿心中一致认同的头等大事。

  新一代赵庄魔术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丁德龙,可以说正代表着赵庄魔术专业化的创新方向。对丁德龙来说,童年时期父亲丁发生苦练技艺的日常场景早早便在他心中种下了本土魔术的种子,少年时代大卫·科波菲尔在北京的现场演出则为他打开了“魔术世界”的窗户。在多次斩获国内魔术奖项之后,2013年,丁德龙凭借“360度飞牌”获得蛇年春晚的直通门票,开始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如今,他的魔术技艺已达国际顶尖水平,被称为“中国民间的大卫·科波菲尔”与“变牌大王”。

  丁德龙回到故乡宝丰后,打算实实在在掀起一场本土魔术的复兴实验。2019年初,这场实验的最初成果《魔之秀》在当地掀起了一轮观“剧”热潮。在美轮美奂的舞美烘托下,大型舞台魔术《悬浮钢琴》、近景互动魔术《三绳有缘》、舞蹈魔术《花海传奇》等十余个节目令整场演出高潮迭起。

  在关注内容与技法创新的同时,魔术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也正在从设想照进现实。王献坡在大黄村建立了自己的魔术工作室,不仅销售魔术道具,而且教授魔术技巧。“顾客挑选一样道具,也算是拜了师。我来传授魔术技巧,顾客就成了学生。学会练熟之后,学生登台实习,就成了业余魔术师。”王献坡回想了传习所的近况,稍有安慰地说:“这些年积累下来,没有上千人,怎么也有几百人了。”随着学员人数的增加,王献坡的担忧也从“没人学”变成了“学不精”。

  “除了个人管理、政府认定的传习所,培养魔术传人的‘四进’方案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筹备阶段。”黄站长信心满满地介绍道,“魔术‘四进’,就是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按照设想,每年每个村至少每月举行4次魔术表演与培训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每个参与项目的魔术师,每年培养5个以上能够登台表演的新人。人力与物力的各项支出,都已政府补助的形式来支持。”谈到本地人里“魔术挣不着钱”的消极看法,黄站长再次捧起了厚重的《赵庄魔术志》:“这也是为什么编魔术志的原因,记录赵庄模式的来龙去脉、古往今来,留住本地人对魔术的自豪与自信。”他表示,只有立足于这种魔术自信,新魔术之乡的多元产业格局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农历 相结合 积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