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如何事关你我? 柯炳生
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CCTV-17)试播之初,推出了一档演讲访谈节目《大地讲堂》。栏目组找到了我,交流了该节目的立意,并邀请我作为演讲嘉宾。
在讨论中,我意识到,大地讲堂,不仅是为农业而设,为农村而设,为农民而设,更是为全国人民而设。因为“三农”问题,不仅仅事关农业、农村、农民,也同样事关我们每一个人。这是个很重要的认识问题。于是,我确定了讲演题目:“三农”问题,事关你我。
“三农”问题,为什么事关你我,事关每一个人?这需要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三农”问题。
农业问题,就是发展农业所要解决的问题。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其最原始、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解决吃饭问题,解决食品原料的供给问题。
吃饭问题,涉及到好几个层面。首先是数量问题。数量不足,就要挨饿。我们这一代人,是在饥饿中长大的。尤其是在1960年前后,大灾大荒,粮食严重短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成就巨大。现在的人均粮食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480公斤左右,是1960年的2.2倍,比1978年提高了50%。其他农产品生产的增长幅度更大:人均肉类、水产品和水果生产,分别增加了5倍、8倍和18倍以上。
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间,在买粮吃粮方面,人们再也没有遇到过困难。80后、90后们,也没有用过粮票,更不知道60年代、70年代的饥饿,到底是什么感觉。
不过,没有饥饿了,并不等于数量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尤其是肉禽蛋奶、瓜果蔬菜等,数量不稳定,价格波动大。这些产品,百分之几的数量变化,就会引起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十的价格变化。这直接影响到城市消费者。一个眼前的例子,就是猪肉。
吃饭问题的第二个层面,是质量问题。吃饱了之后,人们就要求吃得更好。例如,对主粮的需求少了,而对肉禽蛋奶、瓜果蔬菜的需求更多了。主粮方面,由吃粗粮变成吃细粮,由普通的稻米、小麦,变成对优质稻米、专用小麦的需求。吃肉方面,原来是越肥越好,现在是要吃瘦肉,或者不肥不瘦最好;吃菜,品种要更多,质量要更好;吃瓜果,没有最甜,只有更甜,还要无籽的,等等。
吃饭问题的第三个层面,就是安全问题。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从总体水平上,有了全面的改善,但是,同消费者的要求比较,仍然有较大差距。
微信圈中,有很多食品不安全的段子,其中,绝大部分是谣言。这也说明了,大家都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以至于,一见到个什么消息,不管真假,就赶紧往朋友圈上发。而当真的出现问题时,例如禽流感、农药超标等,受到不利影响的,首当其冲的,还是城市消费者。
农村问题,就是占据着我国98%国土面积的区域发展问题,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生态环境问题,其不仅仅影响到农民,也影响到城市人口。哪怕城市人口不出城,也受到影响,因为农村环境的破坏,会最终影响到城市的空气质量、水源水质等。
二是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水电路、通讯、教育、医疗卫生设施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在这些方面,有了巨大的改善。但是,总体而言,同城市比较,仍然有明显差距。
在很多发达国家,城乡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很多在城里工作的人,就居住在乡下。即便居住在城里的人,也经常在周末或假期,到农村去旅游度假。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农村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美丽,走进农村、住进农村的城里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农村,不仅仅是农民的家园,也日益成为城里人的家园。
农民问题,就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包括经济收入和社会权利问题。我国农民的数量巨大,把进城的农民工计算在内,有将近8亿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平均收入水平较低,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37%;而在一些社会权利方面,尽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例如在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1-01/34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