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老“铁牛”开进新时代


老“铁牛”开进新时代 ——王印才父子的农机情结

  梅花张艳本报记者程天赐

  “印才叔,我家的植保机今天出门‘噔噔’地响,是不是冻坏了?”1月22日一大早,正在为“铁牛”做保养的山东省曲阜市吴村镇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印才被村民喊住了。

  眼下正是冬季机器养护的时节,村民尹彦勃在给家里的大功臣——高地隙植保机做保养时发现了大问题,可越修问题越多,只能来找王印才求救。

  到了尹彦勃家,61岁的老王就变成了一名妙手回春的“老中医”,对着“病重”的机械“望闻问切”,敲敲打打间就发现了问题,原来是右前方发动机下的支重轮轴因为O形圈漏油“烧死”了。王印才让儿子王进驱车进城买了新配件,摸过扳手几下就为机器更新了骨架。

  在村民眼里,王印才不仅是他们的村支书,更是位资深的拖拉机手,他不仅开着“铁牛”耕美了自家的小日子,更耕出了全村的富裕路。王印才父子延续40年的农机情缘,见证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机事业的蓬勃发展。

  与农机结缘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当时21岁的王印才刚褪去一身的青涩准备顺应时代大潮施展拳脚。“小王”意气风发地进了村里的农机所,开着两台长着四个大轱辘的拖拉机耕遍了村里所有的地。

  1981年,张庄村在曲阜市率先试行包产到户,成了各地争相学习的“标杆农场”。地块变小了,村农机所的两台铁家伙突然没了用武之地,不仅“吃闲饭”还占地方。

  眼瞅着老搭档就这么“失了业”,王印才不忍心,东拼西凑弄了点钱,把其中的一台承包了下来。虽然当时半数村民都用耕牛耕地,但靠着农机耕作省时省力的特性,王印才和他的“铁牛”联手包下了另一半土地的耕作任务,凭着一股能吃苦、能钻研的干劲儿,小日子在不声不响间越过越红火。

  尝到了开农机、修农机的甜头,王印才在1984年咬牙花6000多元买了一台天津产的“铁牛55”二手拖拉机,迈出了农机独立经营的第一步。

  “那比人都高的大轱辘,‘咚咚咚’地开进村,别提多气派了。看到这大马力的稀罕玩意,全村人硬是从村口跟着俺把车开回了家。”提起当初自己买下第一台大型拖拉机时的风光,王印才的嘴角忍不住地往上翘。他说,村里人好面子,那时候娶媳妇找不到汽车,就都惦记起了他这辆带篷的拖拉机,红色的油漆擦得铮亮,再挂上个大红绸子,不光喜庆,还壮场面。

  把“铁牛”当奔驰、宝马样地“使唤”了好几年,虽然小外快挣得熨贴,可王印才心里清楚,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他的“铁牛”只有拉起犁来耕起地,才能实现它的真正价值。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耕牛被完全取代,务实的村民们通过比较发现:农机耕种的土地因为又深又好,往往比牛耕地多出不少收成,王印才和他的“铁牛”又开始忙活了起来。“那时候春耕秋收都跟打仗似的,全村4000多亩耕地,没白没黑地干,家里所有的车都用上,也得忙上40多天,效率达不到预期。”王印才说,为了提高服务能力,他又购买了收割机,耕种全包,自己家的农机作业生意慢慢火了起来。

  领办合作社

  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村民“洗脚上田”,选择了收益更高的进城务工。家里的地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却又弃之可惜,啥农活都能干的农机就成了最被看重的替代劳动力。巨大的商机诱惑下,张庄村掀起了一股农机购置热。排起长队的铁家伙不光参与到周边村镇的农业生产,更跨出省界,大举进军河南、河北等省份,农机服务产业做活了,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也同步滋生。

  有服务好价格高的、有没客户硬压价的,原本就不大的市场一时间变得异常混乱。王印才看不下去了,提出在村里建立农机合作社的想法,一方面规范农机经营行为,另一方面也能延展服务区域。

  村里资历最老的“王大拿”站出来挑头,没人能说出一个“不”字。2013年,曲阜市张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和规范服务标准、收费标准,并对车辆、设施、客户等进行资源整合,38台大型设备加上20多台植保机械,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跨区域、全链条服务能力。而王印才也因为扎实的工作作风,在50多岁的年纪,被全村村民推选为新一任的村党支部书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土地 耕牛 农业生产
下一篇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